王曉林
【摘? 要】根據目前教學前景和形勢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歷史教學,教師急需帶頭打破這種教學模式。其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是目前高中教學中首要解決的難題。這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授課教師必須堅決打破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學創新能力;培養;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5-0104-02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Histor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ianjiabing Middle School,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WANG Xiaoli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spects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teaching methods can no longer adapt to the current history teaching, and teachers urgently need to take the lead in breaking this teaching mode. Among the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firs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at present. This is a long, difficult, and gradual process. Therefore, in daily teaching work, instructors must resolutely break the classroom model of teachers giving lectures and students passively accepting knowledg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further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words】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rategy
有創新民族才有希望,但創新需要人才,培養人才首先要靠教育。因此需要教師重新定位,審視自己的上課方式,還需要有意識地改變學生長期以來對歷史學科的固有思想,讓學生體會到自主的、活潑的課堂氛圍,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不能再是之前單一的知識傳遞者,更多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領路人。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歷史課中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問題,發表了見解和看法。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高中歷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目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重點本科學歷較少。據統計,有70%的高中歷史老師為本科學歷,20%是研究生學歷,剩余是大專中專學歷,并且本科和研究生中重點大學畢業的過少。在歷史教師的隊伍中還存在少部分非歷史專業教師擔任歷史教師的現象。2、職稱的構成分配不均衡。教師隊伍中,50%為中級職稱。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是初級職稱,高級職稱所占的比例較少。3、教師資源分別配不均。當前,好多學校存在一個教師帶多個班級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創新課堂,因材施教,只是機械系地重復上課。4、教學模式陳腐。雖然國家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但是仍有大部分的教師繼續著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教師上課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思想保守;師生交流較少;教學硬件設備不足,少有的多媒體設備也只是擺設。以上問題同時還導致了學生缺乏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如何在實際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教學資源多元化
我們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例如,歷史影視劇。劇中真實生動的畫面對學生的視覺產生強烈沖擊,使學生能真切、全面地感受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及人情風土,對歷史有更深刻地感知。舉個例子,在學習新中國成立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內容。當視頻播放到毛主席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個時候,樂隊響起激昂的國歌,禮炮齊鳴,這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學生從內心感到深切的自豪和驕傲。教師用視頻方式還原了歷史事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所以,這些真實生動的歷史影視資料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再比如,圖片包含的信息比文字更直觀形象。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教材中及自己搜集的圖片、古畫,圖文并茂地進行知識講解,這樣就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教師在上“百家爭鳴”這節課的時候,這節課的重點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師通過這節課讓學生明白:1、早期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讓學生學習到人文關懷精神。2、理解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地位以及它對后世產生的影響。3、聯系現在的實際情況,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儒家思想并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放出一些有關儒家思想的評價和活動的圖片和新聞影視資料:一張圖片上,在1988年,一位諾貝爾金獲得者在巴黎一次集會上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還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尋找智慧;另一個是一段新聞,其報道了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典禮在孔子研究院隆重舉行。本屆大會上突出了現實性,主題為“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圍繞“儒家理論與市場理論”“中華元典與現代文明”“儒學與國民教育”等重大現實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通過觀看這些素材,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儒家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奠定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辯證及批判思維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教師要對學生多理解、多包容,尤其對部分思維和個性突出的學生,可以為他們搭建表現自我的舞臺,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給學生更多機會去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暢所欲言。
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忠于教材”“親其師,信其道”等思想特別容易導致學生不敢質疑教師,不會質疑教本,更不敢挑戰權威。如此,如何談創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除了一部分內容是客觀不變的,如歷史事件發生時間、地點等。其他的分析和評價都應該是無統一答案的。“盡信書則無書”,“盡信人則無自我”。要使學生充分地思考,然后去辯證地評判歷史事件,這在教育心理學上被稱為發散性思維。比如,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只有不利嗎?市場經濟只能存在在資本社會嗎?高中教師要用博大的胸懷去貫徹新課改中的創新要求,課堂上大力地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敢于創新。
(三)引導學生課余時間探索歷史,培養興趣
課堂之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探究課堂以外的知識。1.可以閱讀歷史故事。例如,《上下5000年》《中國歷史故事》《戰國策》《全球通史》等。2.可以觀看歷史欄目。比如,《百家講堂》《歷史那些事兒》《大揭秘》等。3.可以去聽有關歷史的講座。4.可以去看一些電影電視劇,如《太平天國》《建國大業》《八佰》等。5.可以在課堂把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和課堂內容結合。6.可以課下組織有關歷史的演講活動、辯論賽等。高中生思維相對有較強的獨立性、批判性,對事物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能獨立發表意見,對他人的觀點加以評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某一歷史事件。即使見解稍顯幼稚,但學生充分發揮了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四)布置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課后作業
教師在給學生留的家庭作業,可以精心設計習題。不管課堂教學如何優化,想要學生歷史創新能力得到發展,還須依靠精心編制的練習題。它對鞏固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深度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多布置開放性習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他們把問題當作出發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歷史問題,從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例如,新課改下的高考開放性題目,它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學習,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薛麗平.試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2020(06).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