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凌燕 劉秀華
內容摘要:應用文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應用文寫作能力需經訓練獲得。本文思考了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幾個問題,如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模式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等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應用文寫作 教學內容
教育家葉圣陶認為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要能寫小說、詩歌,但一定要能寫,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這里的“能寫”就是能寫應用文,而不是文學作品。因為,應用文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具有自身寫作規律和慣用格式、慣用語體的一種文體,是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意圖,記述情況,促進聯系,處理各項事務的憑借和依據的,在人們的學習工作中起著計劃、組織、管理、協調、規范、制約的作用。
信息化時代,人們辦理具體事務,也離不開應用文。像朋友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處理各項事務需要信件;現代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俗話說,各行如隔山,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就需閱讀科普文章、產品說明書、科技信息等;而今人們已習慣了各類廣告的狂轟濫炸,產品需廣告推銷,人也要會推銷自己,且方法多樣,像求職信、自薦書等。可以說,我們天天跟應用文打交道,不會寫不會用,又怎能做好工作?作為大學生,應掌握應用文的基本知識,學會寫作常用的應用文種,為今后更好地工作學習打好基礎。
應用文寫作能力是人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就像計算機應用能力一樣。高職教育是培養行業和市場需求的應用型高技術人才,高職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向領導反映基本情況、專業陳述,向下級下達任務、技術指導等。
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真正人才不僅要具有就業能力,以便在將來可以有能力找到工作崗位,還要有能力找到新的、更好的崗位;不僅要獲得專業素質,還要能自覺提高自我修養,不斷健全自我人格,具備獨立自主、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要使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與發展,在將來的職業生涯和人生中能夠適應不斷快速變化發展的社會與實現自我的可持續發展。
應用文寫作能力并不是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就自然而然地擁有,需通過理論學習,反復實踐,才能獲得。
《應用文寫作》是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訓練學生掌握常用應用文種寫作、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同時,既可啟發、激活思維,完善思維方式,培養科學的、多方位的思維方法。因為知識易得,眼光、智慧難求。又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質疑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把理論運用于寫作實踐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職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一.教學內容的選取
應立足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職業需要,以“必需,實用”為原則,以培養應用文寫作能力為主線,依據該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強調理論與訓練并重,突出職教特色,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種。因此,教學內容選取緒論、事務、日常、講話、公文、經濟、科技7個項目。除“緒論”外,前3個是通用項目,主要選取最貼合學生實際的、通用的、常用的文種。后3個是備選項目,主要是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時不同,靈活選取,適當增刪。
教學內容按先主后次的順序安排。因為,學生在學期剛開始時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最高,以后逐漸降低,接近學期末,學生就疲沓了,學習效率低,效果不佳。
二.教學實施
應用文寫作通俗易懂,沒高深的理論知識,學生很容易掉以輕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確應用文寫作的學習沒過多的捷徑可走,只有多看多練,才會熟能生巧,鞏固掌握。
1.教學模式。采用“案例剖析、精講理論、寫作訓練、學習討論、評改歸納、延伸拓展”六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案例剖析”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輔助學習材料,如優秀和瑕疵范文及學習此文種所需的理論知識等,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撐,為課中師生討論,分析案例的優缺點,加深文種寫作格式等的印象奠定基礎。“精講理論”是教師根據前面案例分析的情況,有針對性、精要地講解文種寫作所需的理論知識、注意事項和多數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教師自己對該文種寫作的理解。“寫作訓練”即根據學習要求,學生完成前面瑕疵范文的修改寫作,鞏固強化。紙上談兵終顯蒼白。“學習討論”是師生、生生互相討論寫作該文種的感受,可以是線上線下互動;可以是課堂討論或其它形式,以解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將自己的寫作感想分享。“評改歸納”是先生生互評、修改,再分別推薦1-2篇相對優和劣的作業,進行交流,師生共同分析其值得借鑒的優點和引以為戒的缺點。評價要中肯,精辟,有特色。“延伸拓展”是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選取與此文種相關的理論知識或“趣話”,讓學生課外閱讀,拓寬視野。
整個教學過程以掌握應用文種的寫作格式和技能訓練為重點,針對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多樣案例,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動腦動手,“教學練”并重,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學習。
2.設計有針對性的訓練任務。結合專業和學生特點,教師精心設計的訓練任務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達到鞏固拓展所學基本理論知識、訓練寫作技能的目的,提高實際應用和寫作能力。如園林和園藝專業的學生,其訓練任務:對濰坊職業學院濱海校園的樹種進行調查;調查本校師生對鮮花的需求情況;對智能大棚生產的鮮花和蔬菜進行營銷;介紹濰坊十笏園的園林設計特點等。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其訓練任務:為去濱海旅游的年輕人寫作解說詞;為來濰旅游者寫作解說楊家埠年畫的解說詞等。機電學生的訓練任務:向自己的同行或領導匯報工作進展情況;介紹一項新設備的操作技術和注意事項等等。
3.提供范式。該課一學期周學時2課時,一般16周。由于學時有限,文種繁多,因此,應選取最貼合學生實際和將來最能用得著的文種學習,其余內容自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更多的內容是重要的,但授人以“金”不如授人以“點金術”。教師需整合教材內容,重點講授幾個文種,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幫助其形成學習寫作范式,為其自學提供學習方法。
4.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如何找準切入點,融入“思政”內容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如學習計劃,可與學生探討上大學后的感受,有同學說學習積極性不如以前高,做什么也提不起精神。老師就跟學生一起分析——主要原因是沒有目標和方向,失去了學習動力。這樣,水到渠成的作業就是為自己制訂一份學習計劃或五年規劃。精講“計劃的目標要先進合理,準確具體”時,可跟學生談談如何選擇一本書閱讀——選擇比自己實際閱讀水平稍高一點的書。因為只有讀過之后經過自己深深思考才能理解其中內容的書籍,讀后收獲最多。比自己實際閱讀水平高很多的書籍,讀后無論怎樣思索,也不理解其中的內容,容易失去興趣。這與計劃目標的設定是一樣的。計劃目標過高,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實現,最終會失去信心而放棄,如此計劃就成了一紙空文而毫無意義。學習制作簡歷,課后作業是學生為自己制作一份簡歷。學生按要求制作的簡歷會有很多空白,就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學習,參加各種適合于自己的課外活動、社團等,到畢業時能夠把空白的地方填滿,離開學校時,就會收獲滿滿。學習總結,就問學生做完事情后是否反思,不少同學說不反思。老師就與學生探討做完事情后回顧、反思、評價的益處,告誡他們做完事情后一定要反思,這是使自己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學習科技文書,讓學生抽空看中央10科教頻道“我愛發明”節目。以此給學生加油鼓勁,鼓勵他們對一些好奇的事情積極思考,動腦動手,利于創新發明,造福人類,服務社會,等等。只要找準切入點,該課程“思政”內容豐富,取之不盡。
5.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方法:該課程教學方法以案例和任務驅動法為主,并輔以討論、情景、問題探究等教學法,能夠取得最佳效果。案例法是在理論講授前,教師將與新的教學內容有關的案例提供給學生,以此引入新內容,并精講理論。同時,綜合運用任務驅動、討論、情景等教學法,學生通過案例和學習任務密切聯系實際,以理論為指導,以任務為驅動,以例文為借鑒,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夠較好地完成所規定文種的寫作,積累基本知識,提高寫作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教學手段。借助于校園網、智慧課堂、優慕課、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課程思政”精品示范課、教學資源庫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視頻、教案、課件、優秀與瑕疵范文、師生范文等,通過電子郵件、線上互動答疑討論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多樣化互動、答疑、討論等。
6.教學評價。考查學生對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和各種常用應用文種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重點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
過程性考核(40%)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是綜合評價。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及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將理論運用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課前資源瀏覽情況、出勤率、課上課下學習表現、課后寫作任務完成情況和拓展延伸完成情況等。綜合性作業(30%)一般2-3次,需學習小組成員討論合作完成,小組成員根據小組作業中的表現進行評分。期末考試(30%)為客觀題,線上完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每個已學文種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和運用基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倩.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實用性研究[J].名家名作.2018,01.
基金項目: 2019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2019681)
(作者單位:濰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