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芳 王水萍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企業逐步走向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相應地對企業精英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精英人才的培養有賴于“雙創”驅動下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本研究通過對產學研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提出通過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科學設置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以及建立創新產學研融合載體等措施推進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進而滿足企業對精英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創新創業;產學研;精英人才
什么是企業精英人才?企業精英人才首先應具備三個重要特征,即專業技能的頂尖水平、前瞻進取的個性思維和領導決策的參謀能力。其次,企業精英人才可以在分析行業、專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可促進企業全盤發展或某些方面可以取得較大突破的新措施、新方案。基于此,本研究中的企業精英人才主要指企業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企業精英人才能否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是企業能否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最早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由此,產學研融合可以理解為構建一種新的人才和技術的生產函數,把高校原來沒有的政策要素、產業要素、行業要素、社會要素等和校內外多主體協同關系與條件的新組合引入人才的生產和技術應用的體系,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升其對地區產業升級貢獻度。因此,在“雙創”驅動下,政府、高校、企業、產業、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深度融合已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國家政策主導下,我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已取得很大進步,但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產學研合作層次低等一系列問題。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
一、產學研深度融合共育企業精英人才路徑探索
產學研深度融合,實際上要求校企雙方必須在機制、管理、實施等方面達成共識,轉變“短平快”的發展理念,真正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內涵作為雙方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將培養優秀技術人才推動國家戰略的實施、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作為共同的使命。
(一)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
健全組織管理機構。高校要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機構,主要包括理事會、管委會和監事會等,成立由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就業創業委員會、國際交流委員會等,實現教學與實踐、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形成多主體深度融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建立多種機制。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創新動力機制、協調機制、運行機制和共享機制,實現產學研供需匹配、資源對接、合作共贏、成果共享,推進教育鏈、生產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有機融合,使產學研融合持久穩定。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為推動網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業態發展,高校可以重點打造面向新一代通信技術、三網融合的數字內容服務平臺,扶持一批開發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信息服務產業化項目。
(二)科學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開設人文素養課程。高校需要結合社會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推進專業改革,設置開放性強、專業性強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程以及人文素養課程,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開發校企合作教材。教師可以以教學大綱為標準,針對課程特點、教學要求,基于企業真實生產場景,通過多種形式,如音頻、視頻、動畫等,讓學生直觀感受行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校企共同合作開發教材,要注重教材的實用性與先進性,可嘗試編寫按照項目任務導向的、適合高校技能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教材、活頁式教材等。
開發優質教學資源。高校要充分調動校內外資源,整合創新創業教育機構以及科研院所資源,將專業知識與創業有關的知識以及企業實踐經驗知識融合。同時,充分利用在線優質資源,如在線開放課程、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積極主動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型、管理型精英人才。同時,也要支持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與管理,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使其了解企業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教學。高校也要支持教師積極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三)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載體
共建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是由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享的培養培訓機構。高校通過共建創新創業學院,將企業技術標準引入人才培養體系,落實校企“雙元”育人,使教育與產業需求一致。
成立創新創業協會、俱樂部,舉辦模擬創新創業沙龍。高校可以邀請企業導師或成功校友參與講座論壇,構建全程指導、有效銜接、保障到位的幫扶體系。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多種類型、多種層次的創業大賽,提升學生創業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
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具有投入高、風險高和周期長等特點,需要校企命運共同體突破性創新,形成校企主導、政府推動的模式,整合資源,創新組織,聯系科研院所、社會中介機構等,依托優勢特色專業,解決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中的關鍵性、公共性問題。
共建產學研協同育人實訓基地。高校可以共建如創業產業園、創業實踐平臺、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創客中心等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戰環境和機會。學生在實訓基地可以學到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模式,具備一定的技能、技術優勢,提升就業競爭力,以適應企業和市場的發展需求。
(四)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創新人才,高校可以設計多元化的科技人才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周期,使其相互結合,以更好地發揮激勵創新作用。
采取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科學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貫穿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從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師資水平、實驗實訓、創新創業大賽、就業等環節,制定科學、客觀、全面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
組建開放多元的評價主體。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由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共同承擔的多元化主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為保障評價活動的客觀性、真實性、有效性,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也應由多主體共同組建。
二、案例成果展示
(一)鄭州財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建設
2018年,筆者所在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建院以來,學院始終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為目標,聚焦人才培養,把握“雙創”脈搏,通過組建專業團隊、完善師資、培訓交流等全方位的努力,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截至目前,學院共獲得8項榮譽,其中國家級榮譽1項、省級榮譽4項、市級榮譽3項。
1.構建孵化平臺,完善服務體系
學院建立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孵化鏈條,為全校學生提供就業實訓崗位。學校大學生科技園于2015年12月投入使用,并逐漸完善其服務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協助創業項目辦理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行政事項,免費提供工商、財稅、專利申報、成果轉化、政策法規等咨詢服務。二是聘請創業導師通過講座、沙龍、研討會等形式提供創業輔導、項目診斷、企業管理、資金融通等服務。三是為創業項目提供網絡宣傳推介、技術創新、項目眾籌等服務。四是幫助創業項目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類政府扶持資金,開展科技成果鑒定和專利申報。五是指導創業項目參加各級各類大賽,對其進行一對一幫扶。
2.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創新創業教研室成立于2018年9月。教研組通過教研活動,形成并統一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模式,使備課、上課、項目路演各個環節都符合規范化的教學要求。例如,開課前統一修訂教學大綱,授課前統一授課內容,建立更新案例庫資源共享等。教研組鼓勵教師把學術前沿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構造以促進學生知識創新和能力培養為主導目標,以小班化教學、問題探討和研究學習為主要方式的教育教學體系。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開展多項團體實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進行項目路演,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新意識。
3.豐富“雙創”載體,營造“雙創”氛圍
學校開展創新創業大講堂、創客沙龍、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路演及相關外出交流學習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知名創投人士為在孵企業和學生解答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困惑,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在創客沙龍活動中,學校定期邀請優秀創業校友、創業精英、投資大咖為創客們分享經驗,指點迷津,為青年創業者快速成長把脈支招。學校連續舉辦五屆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氛圍,調動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此外,學校多次組織學生外出交流學習,加強創業園在孵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共享孵化資源。
4.依托“雙創”平臺,培養“雙創”能力
學校依托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一是積極開展學校創新創業大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河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鄭州市“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河南省大學生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二是積極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三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雙創”培訓。通過系列培訓,參訓學生普遍樹立了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提升了創新創業能力。
(二)鄭州財經學院機電學院產學研合作成果
1.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
2015年以來,學校已與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州天宏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鄭州弗曼智能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等簽約設立協同創新研發中心,為相關技術外協和實驗研究,以及聯合研發、技術支持,對口研發項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效地釋放了學研企的科研創新活力,極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2.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
2016年,學校成立科技創新協會,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程,指導學生申報國家專利、撰寫科技論文、參與科技調查研究,推動學生進行科學實踐。學校組織專家、教授、博士、校內骨干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導師顧問團,全力推進科技創新。
3.校企聯合攻關,申報科研課題
近年,依托協同創新平臺,學校申報立項河南省科技攻關課題1項(2016年聯合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申報“熱處理車間高溫廢氣余熱回收再利用系統”);河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重點科研課題2項(2015年聯合鄭州天宏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申報“基于zigBee和GPRS的變頻器智能遠程控制系統”、2019年聯合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申報“基于WinCC的工業爐群智能監控系統”)。
(三)鄭州財經學院就業創業形勢良好
鄭州財經學院積極響應國家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求,不斷更新觀念,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培養了大批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勇于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鄭州財經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創業激情明顯增強,創業人數大幅增多,創業領域廣泛。經就業辦跟蹤調查,目前多數創業企業運營良好,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另外,畢業生就業去向也多為名優企業,如君海實業、江東控股、中建七局、北京華視興業、阿里巴巴、河南廣播電視臺、中糧、騰訊大豫網等。進入職場后,畢業生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很快成長為企業骨干力量,成長為企業管理型、技術技能型、科技型精英人才。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由政府、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多主體共同承擔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做出成效,共同培育新時代企業精英人才。政府部門要轉變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建立創業服務中心,提供信息咨詢、簡化審批手續、貸款優惠等服務。高校要深入理解創新創業教育核心內涵,更新辦學理念,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創業的教育模式。校企之間要在教育資源、教學資源、師資資源、服務平臺資源、教學實訓基地等方面共享、互助。
參考文獻:
[1]鄧云球.企業精英人才特征及開發[J].行政人事管理,2000(5).
[2]婁亞香.關于經濟管理創新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2(18).
[3]付珗.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20).
[4]姜堰高新區管委會.姜堰高新區:激發協同創新引擎 爭當雙創示范樣板[J].中國科技產業,2020(10).
[5]廖潔丹,張雪蓮,黃良宗,等.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探究[J].科技風,2020(31).
[6]劉錦峰.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應然追求、實然困境和必然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6).
責編:桃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