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鵬翔 顧曉潔
摘 要:平頂山學院以建設省級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為抓手,深化產教融合,緊扣行業定位、崗位能力和創新精神三大主題,探索與社會關聯度高、注重過程化的城鄉規劃思政社會實踐“金課”建設,從而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解決社會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產教融合;課程思政;“金課”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城鄉規劃專業是實現城鄉發展的空間資源合理配置和動態引導控制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專業,是我國傳統工科專業之一,該專業是培養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人才的源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教育最微觀問題,但解決的是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培養人。基于新工科背景,城鄉規劃專業課程也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因此,打造城鄉規劃專業“金課”是培養高質量、高素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保障。以筆者所在的平頂山學院為例,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緊緊圍繞學校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強的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將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加強與地方政府、自然資源局等職能部門合作,依托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鄉村規劃項目,探索出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課程體系。
2018年以來,城鄉規劃專業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圍繞“專業入行、能力提升、雙創深化”三大主題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開設“思政+專業”社會實踐課程。本研究依托該課程實施情況,分析課程與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探索課程具體改革內容,完善課程實施方案。
一、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課程現狀分析
實踐時間集中,實踐效果不佳。平頂山學院組織的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時間集中在暑假,面向大一、大二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大一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積極性較高,但由于專業知識欠缺,尚不能直接進行村莊道路交通規劃及村容村貌設計;大二階段僅開設地圖測量學、建筑設計、中外城市建設史等相關課程,學生掌握城市規劃理論知識較少,CAD、GIS等計算機輔助制圖軟件操作尚不熟練,經緯儀、全站儀等測量儀器操作還不熟練,實踐經驗缺乏,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往往無法將一些好的想法落地。同時,由于該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加上實際工程項目少、來源單一、大多數學生回家探親或參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等情況,學生參與專業社會實踐課程的人數較少。
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手段缺乏創新。專業社會實踐課程作為理實一體化課程,需要學生擴大專業理論知識面、掌握專業學科前沿動態及提升計算機制圖軟件操作技能。然而,一些教師仍采用灌輸式、“一言堂”等傳統理論課的教授方法,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中心地位,學生難以親自實踐相關課程環節。
考核方式單一。考核往往是綜合考量教師、結合項目評審會對學生規劃方案的評判意見,缺乏對學生在制定方案過程中的團結協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評判。
二、課程與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制定高階性的課程教學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課程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優化人居環境、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等方針戰略,幫助學生將知識、能力、素質實現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思維。
思政培養目標。教學目標應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戰略方針,結合課程實際,助力青山綠水新時代,傳承和培育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民族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體會鄉村風俗人情,培育扎根鄉土大地的服務意識。
專業綜合能力目標。教學目標應結合社會真實項目的實踐,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技術工具從地圖測繪、規劃調研、空間信息處理和分析到規劃設計方案綜合表達的能力。
創新創業能力目標。《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實踐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教學目標應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導向,科學設計實踐內容;以完善制度為基礎,全力保障實踐實施;以學生受益為標準,靈活考核實踐標準;協同多方力量,從根本上推進實踐育人工作,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二)設計創新性的課程實施方案
課程內容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準扶貧等重要論述,把實踐重心放在鄉村地區,特別是貧困村莊的規劃方案編制及村容村貌的提升上。
課程學習形式新,不再是單向傳播。課程采用社會調研法、訪談法、真實項目規劃編制的教學模式,通過智慧教室等多媒體教室采用翻轉課堂、BOPPPS等教學法,創新教學手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同時,學校積極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深化產教融合,盡好服務地方發展職責;堅持對學生“放開手”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與住建局、設計院等相關專業單位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溝通交流,幫助學生熟悉辦理規劃方案報批等工作流程,為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快地適應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檢驗學習效果的模式新。課程以“調查—分析—規劃方案初稿設計—初稿匯報—二稿設計—二稿匯報—終稿設計—終稿匯報”的全過程學習檢驗方式進行,注重培養學生在方案編制過程中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三)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成果導向教學,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美麗、宜居特色村莊,突出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課程考核圍繞實踐教學目標,依托多樣的考核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評價方案突出課程開展過程中的學生表現,建立“過程+期末”課程考核體系。過程考核重點關注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思想動態、理想信念、團結協作、服務意識四大指標,四大指標占比分別為30%、20%、30%、20%;期末考核側重對學生規劃方案成果的評價,以實際項目評審會的方式由課程小組成員進行PPT匯報,同時邀請地方政府部門、設計院工程師、專業教師進行評判,提出方案修改意見。此外,也可以采用“組組互評、生生互評”的打分模式,強化小組間的學習意識、競爭意識,不斷拓寬學生設計思路,為學生畢業后進行專業方案設計奠定良好基礎。
(四)組建高質量的課程團隊
打造優秀的課程團隊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課程團隊成員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水平、扎實的專業學識及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對學生要有仁愛之心,真正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打造一支優秀的課程團隊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校要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培訓。團隊指導教師務必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具有較高的政治敏銳性及政治站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第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有好老師”務必具有扎實學識。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潭水。專業實踐課程聚焦學科前沿熱點問題,指導教師應不斷更新的自己專業知識,掌握學科前沿動態,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同時,要深入調研地方發展目標,保證最終規劃方案接地氣。第三,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技能。指導教師應具備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手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如BOPPPS、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等,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活躍分子”。
三、結語
轉變沉悶的課堂教學狀態,實現教學改革目標,是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了解學科前沿知識的重要舉措,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目標的重要內容。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金課”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等方針政策,培育學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服務基層的奉獻精神。平頂山學院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從實際應用需求出發,打造以學生為中心、與社會關聯度高、注重過程化的專業社會實踐“金課”,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從而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解決社會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張煒晨,周藝波.暑期社會實踐提高水利專業大學生能力和素養[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6).
[3]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1-09).http://www.jyb.cn/zyk/jyzcfg/20
0602/t20060227_55358.html.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
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