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
摘 要:河南省人民政府基于《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轉型、提質增效,建設制造強省。河南省高職院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自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體現,是提高河南省經濟發展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對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國制造2025》加速推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加劇了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與現代產業體系人才需求的矛盾。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
一、研究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形勢下河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為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國務院于2015年印發《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隨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豫政〔2016〕12號,簡稱《2025河南行動綱要》),將河南產業分為重點優勢領域、戰略新興領域、民生消費領域、傳統提升領域和先導產業領域,以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轉型、提質增效,建設制造強省。
河南省高職院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自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體現,是提高河南省經濟發展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對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改善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必然要求
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必要舉措。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歷層次、知識結構、社會認可度等區別于本科生,再加上對自身定位模糊,畢業生就業壓力普遍較大。而隨著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就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積極改革創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理論教育和技能培養中,對提高自身競爭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學生對自身定位模糊
高職學生群體來源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對他們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進行技能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復合型人才的復合能力的關鍵要素”,《中國制造2025》提出,高職院校要培養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高職學生“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定位逐漸清晰。然而,在對河南省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調查中發現,高職學生綜合能力較低,難以滿足河南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對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的需求。
與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難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對自我認知產生懷疑,加上自身綜合能力相對薄弱,而社會普遍對高職學生存在一定誤解,導致高職學生就業時普遍心理壓力較大。根據2019年《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占比已達50%以上,其中河南省高職院校在校生67.9萬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對河南省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調查也表明,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就業焦慮情況,對自身定位不清,就業形勢整體不容樂觀。
(二)高職學生缺乏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經歷了不斷地摸索后,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實踐過程中成績突出。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依舊停留在表面,只是簡單地把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理論指導,所開設的相關課程僅有職業生涯規劃等理論教育,課程設置過于粗略,不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即使有些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所使用的教材并不適用于本院校或本專業,與專業課程脫節,與學生就業實際相差甚遠,學生無法從中汲取可參考性意見。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創新創業類課程不僅要求授課教師具備理論基礎,更要求其實踐經驗豐富。由于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受聘的教師大多直接來自于學校,缺乏所學專業實際崗位的工作經驗,“雙師型”教師數量非常有限,而不具備實踐經驗的教師難以勝任創新創業類相關課程教學。
教育資金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的開展。實踐教學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要進行實踐教學,必須有相應的教學條件,即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資金問題帶來一系列的教學設備差、實訓基地不足、科研環境不成熟等問題,導致學校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
高職院校承擔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基于此,應以《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路線為依據,樹立與其相適應的現代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大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創新型“制造業+”“互聯網+”課程體系,著力提高高職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有效融合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融合,以“大思政”格局培育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對高職學生就業思想的教育與引導,以及對高職學生自身的成才與擇業具有重大的意義。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創業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是提升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應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創新教育為出發點,將兩種教育體系進行有效融合。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理論環節中,幫助大學生認清市場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敢于發散思維,樹立開放性視野,隨時準備應對機遇和挑戰。創新思政授課方式,結合“互聯網+”的背景,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新科技手段,尋找就業創業新契機。另一方面,利用好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結合校園就業創業大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積累經驗。
(二)構建開放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融合是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起點,課程體系的核心是融合。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只是象征性地在專業課程外增設創業教育、創新思維等創新創業教育普及課程,應在注重結合專業、強化實踐、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創新創業精神、創業品質、創業行動力的培養。課程體系的融合應從第一、二學期的通識教育創新類課程開始,豐富和擴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所需的相關綜合知識,為以后的創新創業類實踐課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開設與專業課程相匹配的創新創業類選修課程,按照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本的要求,做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改革課程內容,培養出具備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技能水平突出、職業道德優良,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
創新創業課程對授課教師的社會閱歷和創業經驗要求較高,教師授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質量的優劣。高職院校一方面應提升現有師資隊伍知識水平和創業能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從企業聘請有經驗的技術專家擔任創新創業指導教師。
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提高離不開校園的良好環境。《中國制造2025》實施背景下,信息技術產業飛速發展,各種網絡平臺提供了豐富、便捷的網絡資源。高職院校應為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和校園氛圍,進一步開辟和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合作路徑,優化網絡資源配置,校企共建網絡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創業政策,分享創業實例,以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隨著國家相關教育政策對高職教育定位的進一步明確,以及高職院校對政策的逐步落實,高職學生需要找準自身定位,增強自我認同感,成為具備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技能水平突出、職業道德優良,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汪洋.高職院校“互聯網+雙創教育”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2]雷茜,廖巍,李增蓉.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
[3]張錦,梁海霞,嚴中華.電子商務專業教育融入社會創業教育的“精準對接”路徑研究: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8(23).
[4]王進.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
[5]孫文琦,蒙長玉,王文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7).
責編:嘉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