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思婷

文前提要:做好職業規劃,提高主動收入,是美好生活的開始。考證、學歷提升、升職、跳槽、兼職等方式,都是大家值得關注的途徑。
對于年輕人來說,由于手頭的資金有限,靠被動收入很難明顯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只有通過提高職場收入的方式來改善生活,增加結余,為未來打下物質基礎,才能期待量變后的質變。
要提高主動收入,就需要做好職業規劃,通過考證、學歷提升、升職、跳槽、兼職等方式,獲得更高的收入。
考證:為技能背書
拿出一段專門的時間,考取證書,無論是對升職還是對跳槽都很有好處。在職場中實踐固然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技能、知識和綜合經驗,不過要亮出自己的實力,證書還是最直接可見的憑據。證書和學歷文憑展示的是求職者的硬實力。
在各種應用型的技能崗位,我們都能發現一些值得考的證。有些企業對人員技能資質十分看重,持證對于職場發展很有好處。以軟件行業來說,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舉辦的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俗稱“軟考”)被不少企業納入了職工考評標準,考出來就可以漲工資。“軟考”分為3個級別、20余個科目,比如系統分析師、軟件設計師、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程序員等。報考時沒有學歷或工作年限要求,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報考相應級別,通過即可領取職稱證書。此外,國內外許多科技公司也有自己的技術認證體系,開放給在校生和職場人士報考。比如,微軟公司的MCSD(微軟認證解決方案開發專家)、甲骨文公司的OCJP(甲骨文認證Java程序員)等等。對于各種藍領、灰領人員來說,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也可以直接促成漲薪。國家技術性職業(工種)和職業資格證書系統涵蓋各行各業的工匠職業,通常分為5個技術工人職稱等級:初級技能、中級技能、高級技能、技師、高級技師。技工要擁有初級證書并不困難,隨著工齡的提升,逐步考取更好的資格證書,正是激勵自己不斷提升的方式。
進修學歷:大成本、大收獲
通過進修提升學歷的成本要大得多,既要有金錢上的準備,也要時間精力的投入。在職場人士中較受歡迎的學位項目有MBA、EMBA、MEM和MPA這幾種。學員只要報考錄取通過,修滿學分,論文答辯合格就可獲得實實在在的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雙證書,學習期間也可以順便拓展人脈,增加社會資源。
MBA(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是一種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常被認為是進階到管理層的一塊敲門磚,考生通常來自各類企業中的綜合管理崗位。E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比MBA定位更高,一般是面向工作年限較長的企業高層管理者,培養內容比MBA更加宏觀,學費通常在50萬元左右。MPA(公共管理碩士)側重于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方面,受到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行政人員的歡迎,學費相對較低。MEM(工程管理碩士)是新興的學位項目,針對工程中的管理問題,培養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受到很多技術型企業的認可。
跳槽:重新面對市場考驗
有些人長期在同一公司工作,工資水平已經與市場行情脫節,跳槽正是重回市場、重新定價的契機。特別是對于那些實力強的職工,跳槽意味著快速直接地獲得更好的定位、更高的薪資。因此,很多人把不斷跳槽玩成了一門藝術。
不同人有著不同的跳槽決策方式。有網友調侃,80后跳槽單純是因為“收入不高”,90后跳槽卻可能只是因為“感覺不爽”。頻繁任性跳槽的經歷可能會引起招聘人員的疑問,跳槽前還是需要冷靜考量。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跳槽勢在必行:工資太低;原崗位已經使人麻木,無法進步;公司前景渺茫;工作團隊合作不良,內部矛盾折磨人;發現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如果處在新行業內,企業“搶人”意愿高,跳槽加薪的機遇很多,也不妨多嘗試。例如迅速發展的直播帶貨行業,目前運營人員十分缺乏,由于行業太新,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更是難得,平級跳槽也可以獲得加薪,再加上環境浮躁,有獵頭表示,直播運營人員的跳槽周期都只有幾個月,超過1年不跳槽已經算是很有定力。另外,在同行業內,從國企、外企跳槽到創新型民企的薪酬漲幅也比較高,但是勞動強度往往也會增大。換一個更有奮斗精神的環境,接受更大的工作壓力、更多的加班時間,是跳槽漲薪的另一種邏輯。
新形態就業:增加主動收入渠道
就業不一定只能在一家企業領工資,還有很多方式可以為主動收入拓寬來源。“斜杠青年“和“斜杠中年”正在社會中流行,靈活用工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典型代表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平臺型用工。不僅是低技能的零工在靈活就業,現在高級人才也有很多靈活就業的機會,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務等企業服務型人才靈活就業可以同時為多個企業服務,爭取更多的收入,對企業而言則減少了用人成本。社寶科技和多米平臺發布的一份《中國靈活就業市場調研報告(2021)》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群高達4.75億人規模,在企業靈活用工的就業崗位中,有23.61%的崗位需求為高級人才崗位。
此外,去年開始受到關注的“共享員工”模式,目前仍然在發揮作用。有時候受到淡旺季影響,一些企業訂單減少、員工富余,另一些企業卻一時急需人手,于是有的員工通過共享平臺暫時為其他企業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明確,共享用工并不改變原用人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輸出企業仍然應保障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社會保險等權益,也要幫助保護勞動者在輸入企業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