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自燦爛的古蜀文明起,歷經秦漢“列備五都”的榮耀、隋唐“揚一益二”的富足、兩宋“貨通天下”的繁華,以厚積千年的人文底蘊、優雅時尚的現代韻味和樂觀包容的精神氣質,彰顯著千年之城的獨特風采。在這座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城市里,辛勤耕耘的成都城管人,堅持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綜合治理城鄉環境,匠心打造城市景觀,實現了美學運用能力與城市顏值品位的同步提升。美麗蓉城正以其干凈整潔、光彩亮麗、溫馨便民、安全宜居的獨有魅力,牽引著世人的目光和腳步。
(一)城市之美,美在干凈整潔
成都市大力推進環衛作業機械化,分級分類精細化保潔城市街道,建立環衛工作“1+N”模式,不斷刷新“干凈之城”名片。健全市容秩序管理標準,嚴格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試點推進市容秩序物業化管理,打造市容秩序管理特色亮點街區。編制戶外廣告招牌設置技術規范,拆除違規設置的戶外廣告、招牌、樓名牌,凈化城市天際線。積極推進共享單車序化管理平臺建設,單車運維調度實現可視化,有效促進了共享單車的總量管控、智能調度和規范停放。堅持開展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每日巡查、每周執法,精準高效整治揚塵污染突出問題,努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積極探索鐵路沿線兩側及高架橋下土地管理和保護性開發利用,讓鐵路融入城市景觀體系、城市功能體系。
(二)城市之美,美在光彩靚麗
成都市以“一山雙心,三軸四環,多廊多片”為框架,打造南北干線、東西軸線及城市環線“夜間游”景觀亮點,全面提升棗子巷、音樂坊等一環路沿線10個“市井生活圈”特色節點景觀照明,匠心打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的蓉城夜景,“靚麗新天府·璀璨公園城”魅力大增。拆除違建,打開院落圍墻,增加景觀小品和休憩設施。完成4780個點位整治,植綠增綠1698萬余平方米,把街區內部空間變成城市公共空間,營造了公園城市街區新場景。將口袋廣場、趣味墻面、主題單元等元素有機融合到街巷更新中,通過文化傳承、文明植入、藝術融合,開展微創意、微改造、微提升,3257條背街小巷由“臟亂差”向“潔齊美”轉變。實施一環路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美化箱柜線纜、提升建筑立面、規范戶外經營、強化景觀設計,以高品質市井生活場景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
(三)城市之美,美在溫馨便民
成都市堅持依法執法和柔性執法相結合,以寬嚴相濟、包容審慎的原則,實行差異化分類處置。正確規范引導戶外經營,推動城市管理由以城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由單一向綜合轉變,體現了城管執法的溫度。深化城管便民服務,利用閑置地塊合理規劃,設置便民疏導市場及配套服務設施,建成疏導點151個,為城市生產生活創造便利條件。開展城市道路“添一把椅·溫暖一座城”行動,對新改擴建道路同步規劃建設街道座椅,優化座椅分布設置,提升座椅功能品質,實現“小座椅、細關懷”的美好愿景。大力推進城鄉“廁所革命”,增加公廁密度,改善公廁環境,新(改)建公廁2875座,率先攻克超大城市入廁不易、入廁不便難題。梳理城市“金角銀邊”可用資源,利用街頭綠地、閑置空地、橋下空間等場地,優化綠化景觀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環形步道、運動廣場等健身場地,營造融體于綠的運動場景,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四)城市之美,美在安全宜居
成都市大力推進環保發電廠建設,科學規劃建設長安靜脈產業園,啟動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減少垃圾填埋產生的次生污染,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編制城市道橋確權明責目錄,推進路銘牌安裝試點,對5616條城市道路、1654座橋梁進行確權、頒證、明責,市政設施管理更加規范。開展城市道路品質提升專項行動,完成道路黑化550條,整治中心城區人行道600條,完成中心城區27座橋梁、4座下穿隧道病害整治及維護加固,治理病害井蓋1萬余座,為市民提供路平橋安的出行環境。開展“照亮回家路”整治行動,對城市道路全面實施路燈“增燈補亮”工程,廣大市民夜間出行更加安全,來蓉賓客游覽成都更加安心。
錦江兩岸
天府綠道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2094萬,排名全國第四,10年間新增人口582萬,排名全國第三,平均每年凈流入人口超過50萬。四面八方的商客選擇成都,五湖四海的青年奔赴成都,他們在美麗蓉城立業創業、追求幸福、實現夢想,充分彰顯了這座城市強大的承載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擇一城終老。因為愛這座城市,我們揮灑汗水、奉獻青春;因為愛這座城市,我們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因為愛這座城市,我們埋頭苦干、任勞任怨。成都城管,一支象征著擔當與拼搏的隊伍,正用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彰顯著城管人創新的美、拼搏的美、奉獻的美。
(一)城管之美,美在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從20世紀80年代初創,到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我國城管執法隊伍經歷了近40年的積極摸索。成都市深化城市管理法規規章“立改廢”工作,制定違法建設治理、市容市貌管理、誠信體系建設、市政設施管護等法規標準,實現了城市管理領域法規規章全覆蓋和有機更新。同時,加強和完善標準化建設,梳理匯聚各類城市管理標準文獻,整合標準體系框架結構,構建“成都市城市管理標準共享服務平臺”,為城市管理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持續深化奠定堅實基礎。另外,還創新建立揚塵污染聯合執法、網絡理政“兩訪一會”、違建治理聯合懲戒、鐵路沿線環境治理“雙段長”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安全保障等機制,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二)城管之美,美在勇于擔當、拼搏進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成都市日均6.8萬余名環衛工人在崗作業,清運生活垃圾1.8萬余噸,消殺環衛設施2.2萬余座,規范化收運處置廢棄口罩25.2萬余公斤,全力掐滅疫情病毒源頭滋生蔓延的苗頭隱患,有效防止了新冠肺炎疫情擴散。2020年汛期期間,全市城管系統勇于擔當、沖鋒在前,全力抓好城市道路橋梁、城市照明設施、戶外廣告招牌設施、垃圾處置設施等設施安全監管,排查積水點位8772處(次),清理雨篦子排水兩萬余處(次),還大力支援成都市金堂縣洪水災后城市清理,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澇災害損失,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城管之美,美在任勞任怨、無私奉獻
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炎炎夏日;無論在寂靜的深夜,還是喧鬧的正午,城市里總有那么一群披星戴月、辛勤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是打掃清理街道,維持城市干凈整潔的環衛工人;有的是排查檢修道路橋梁,守護城市安全的市政設施維護工人;有的是維護秩序、甘做平凡崗位“孺子牛”的城管執法者;有的是奮戰在一線、奔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城市照明管理員、垃圾清運工人。他們用日復一日的辛勤付出,美化城市的容顏,守護城市的運轉,為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的城市,因為有這樣無私奉獻的城市工作者,有這樣愛崗敬業、奮勇拼搏的人民,才得以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全國矚目的成就,在中國的西南腹地綻放耀眼光芒。
強化美學運用,建設美麗蓉城,必須研究城市美學,推動美學藝術在城市管理領域的深化運用。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政治要求,也是成都城管主動探索城市管理與美學藝術結合路徑的生動實踐。
今天,成都市成立城市管理美學智庫和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搭建起城市管理與美學藝術溝通平臺,匯聚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專家的力量,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韻味,更好地服務市民高品質生活。通過這一平臺,成都市將廣泛邀請專家學者為城市管理工作獻智獻策,參與城市管理規劃建設工作,舉辦城市美學專題培訓,開展城市美學課題研究,編撰年度城市美學報告等。通過種種努力,提升城管干部的審美鑒賞鑒別能力、設計謀劃能力和研究運用能力,強化市容廣告、景觀照明、背街小巷改造等城市管理領域的美術設計,講好公園城市建設的“成都故事”,打造“美麗中國”城市名片,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貢獻力量!
鏈接1:成都市城市管理美學智庫和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1年5月17日,成都市城管委組建城市管理美學專家智庫,智庫以“加強城市美學研究和應用,深化城市管理美學運用能力建設”為主旨,將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機構的61名專家納入智庫成員。2021年6月7日,成都市城管委印發《關于同意成立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的批復》(成城發[2021]35號),成立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將組織專家參與城市管理規劃建設工作,審議市容廣告、景觀照明、環衛設施管理、市政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開展城市美學課題研究,編撰年度城市美學報告,舉辦城市美學專題培訓、研討會和講座,強化市城市管理領域的美術設計,夯實成渝城市管理美學合作載體和平臺。 (毛紅宇)
鏈接2:著力營造城市光影之美
一個好的城市形態,是真、善、美高度統一的藝術綜合體。成都需要真、善、美的高度統一,體現城市的環境美、空間美和生活美,彰顯成都特色。成都缺乏錯落有致的地形,缺少大江大河的開敞空間,因此少有理想的景觀照明觀賞點位,但是成都夜景以精致、典雅為主題,利用明暗的交替、光影的配合,形成了現代與傳統融合、生態與人文融合的,具有成都特色的夜間城市場景。以錦江公園為代表,采用泛光照明和局部水幕的手法,體現了成都絢麗、多彩的夜間公園生活。以一環路市井生活圈為代表,采用泛光照明和重要節點媒體立面的打造方式,體現了成都熱鬧、熙攘的夜間市井生活。以金融城雙塔、天府廣場一人民南路、天府熊貓塔等地標建筑為代表,將景觀照明的設計與地標建筑本體造型融合,再加上光束、投影等照明手段,體現了成都明亮、璀璨的夜間時尚生活。蓉城夜景已基本形成景觀照明與市民生活場景融合統一、和諧共生的照明形態。 (張曉燕)
(壓題圖片:江平路街景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