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芮 趙芯馨
內容摘要:生物學上的疫病是生命活動受到的破壞,而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疫病,尤其是文學作品中疫病的描寫,已經完全具有了超脫于疾病本身的意義。唐代傳奇小說中存在大量的疫病書寫,其背后的文學內涵值得探究。基于特定文獻梳理的基礎上研究唐代小說中疫病描寫的結構安排,可窺探疫病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唐代疫病的出現給當時的文學創作帶來的影響,剖析唐代涉疫文學作品中疫病描寫所表達出的思想內涵與文學意義,反映出的精神文化與歷史事實,淺論唐代小說中涉疫描寫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唐代小說 疫病 文學內涵 現實意義
疫病是一種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而中醫學上認為疫病是疫毒所致,是人或動物受到“時行乖戾之氣”的侵襲,就是說疫病一種不正常的邪氣傷害。據古籍記載,“時氣”“溫病”“瘴”“熱病”等等很大的一部分都可以歸為疫病的所屬范疇,到了隋唐五代時期,關于疫病比較常見的描述諸如“疫”“癘”“瘴”“痢”“熱”等。從古至今,疫病一直存與人類共生共存,它不僅客觀存在于廣闊的自然界,也作為一個古老而永恒的特殊話題隱匿在人類的主觀意識之中,并且可以通過文學創作——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表現出來。筆者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唐代小說尤其是傳奇小說中的疫病描寫出現頻繁,其中單篇傳奇的代表有王度的《古鏡記》、佚名的《曾季衡》以及白行簡的《李娃傳》,而傳奇集比如戴孚的《廣異記》、張讀的《宣室志》、段成式《酉陽雜俎》等都涉及疫病的描寫,除此之外,志怪小說集如唐臨《冥報記》,筆記小說集如張鷟《朝野僉載》也多見疫病描寫。通過對唐代小說中疫病描寫的剖析,可透視出其背后的文學意味,也給我們解讀唐代社會帶來不同的角度思考。
一.唐代小說中疫病描寫是唐代社會的史實倒影
通過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唐代小說中涉及疫病的描寫多集中在《廣異記》和《宣室志》之中,這兩本書大致寫于唐766-779年和835-882年間,據所查文獻:寶應元年(762),江東大疫,死者過半。建中元年(780),夏,疾癘仍興。廣明元(880),黃巢屯兵江西上饒,自春至夏兵士大疫,死者十之三四,可見當時唐朝社會確實存在疫病爆發的歷史事實,小說中的疫病描寫很可能就是這些歷史事實的倒影。再者,這兩本傳奇小說集中涉及疫病的描寫大多交代了時代背景,且提及“天寶”“長慶”“開元”“大歷”較為集中,據史實考據:“長慶元年,疾疫殺傷。開元十五年,夏,云南疫癘。天寶十一年,涉海而疫死者,相踵于道。天寶十五年,罹患瘴疫及饑死十之七八。長慶元年,疾疫殺傷?!边@時的疫病又是唐朝時期小說創作者記錄當時歷史事實的一個方式,可見此時小說中如此多的疫病描述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可能正是這樣的特殊的社會環境點燃了唐朝時期鬼怪傳奇小說的創作靈感,再仔細研究這些小說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宣揚著許多宗教思想,如善惡有報、因果循環、神仙救人等佛家思想,這些正是唐朝時期宗教發展高度繁榮的體現。
二.唐代小說中的疫病描寫有獨特的思想隱喻
唐傳奇可謂是唐人小說的集大成者,傳奇之處便在于它虛構的情節、怪誕的情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如《酉陽雜俎》有這樣一段描述:“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這里的瘡本來是細菌感染疫病其中的一種,但瘡為人面能說話會進食,不免讓人倍感驚悚,小說又僅僅是直述此事未言其因,神秘感更甚,由此可見唐人創作小說時非凡的想象力。同時可以發現當故事中出現一些難以醫治的疫病之時,往往有神仙搭救,如《廣異記》卷五:“大歷中,疫癘篤重,四十日低迷不知人。后一日,忽夢黃衣女道士至所,謂之曰:‘汝有官祿,初未合死。因呼:‘范政,將藥來。忽見小兒持琉璃瓶,大角碗寫藥,飲皆便愈。及明,許叔冀令送藥來?疾久困,初不開目,見小兒及碗藥皆昨夜所見,因呼小兒為‘范政,問之信然,其疾遂愈?!边@種神仙治病的情節,其中除了佛道等宗教思想的體現之外,深層次的還有唐人那種面對疾病困苦開朗豁達的精神內核,在唐詩中更是可以多見。
三.疫病與唐代小說結構
(一)疫病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
這類小說往往以瘟疫為背景,就是將疫病作為作為小說人物出場、情節銜接、時空轉換、的舞臺布景,故事往往在開頭便寫一種疫病大規模發生,讓一切在充滿神秘和恐怖的氛圍之中展開,在此類小說中,疫病是透射出的背影,籠罩在故事之上,貫穿于情節之中。這類小說諸如《古鏡記》:“其年冬,度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糧賑給陜東。時天下大亂,百姓疾病,蒲陜之間病疫尤甚?!边@里的“病疫”就是指的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缎抑尽分迦岁愇蹋骸霸扑分g嘗大旱。時暑亦甚,里人病熱者以千數……陳翁即以其事白于里人。自是云朔之間,病熱皆愈?!边@里的“病熱”也是屬于疫病的一種。這樣的傳奇小說還有《蕭昕》:“唐故兵部尚書蕭昕常為京兆尹。時京師大旱,炎郁之氣,蒸為疾疬。代宗命宰臣下有司褥祀山川,凡有月余,暑氣愈盛?!边@里不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是發生了“疾疬”,而且交代了疫病是極度的干旱所致。
(二)疫病作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
主人公往往得了疫病難以醫治,一籌莫展之際,忽有神仙抑或是鬼怪出手相救,接下來的故事順著這個線索展開,這里的疫病又是一個線索,為故事的下一步發展渲染氣氛、鋪設懸念。而且從這樣的奇聞異事中,不難看出古人賦予神仙的一種道德價值觀,遇到天災人禍希望有人來拯救自己的樸素理想,以及苦難終將過去的一種樂觀心態,更是仙佛道長等宗教思想的以體現。這類小說如《宣室志》之太原部將:“長慶中,裴度為北部留守,有部將趙姓者,病熱且甚。其子煮藥于室,既置藥于鼎中,構火,趙見一黃衣人自門來,止于藥鼎傍,挈一囊?!毙≌f的主人公裴度換熱病,他的兒子煮藥之時忽然進來一個身穿黃色衣衫的道人,后來的故事情節都圍繞這個道人而展開,這里的熱病便是作為一個引出下文的線索。同樣類型的還有《清江郡叟》中:“唐開元中,清江郡叟常牧牛于郡南田間,忽聞有異聲自地中發。叟與牧童數輩俱驚走辟易,自是叟病熱且甚。僅旬余,病少愈,夢一丈夫,衣青襦,顧謂叟曰:‘遷我于開元觀。叟驚而寤,然不知其旨。”
(三)疫病作為故事發展的結尾部分
這類小說開頭中間均未涉及疫病,在結尾往往主人公突然詭異的患了某種疫病,明明已經結束,卻又感覺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樣的安排使得文章玄幻色彩愈加濃厚,更留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如《利俗坊民》:“長慶初,洛陽利俗坊有民行車數輛,將出長夏門。有一人負布囊,求寄囊于車中,且戒勿妄開某年夏?!惫适碌拈_頭和情節都未提及疫病,只在結尾處寫道“諸州人多患赤瘡,亦有死者。”再有《廣異記》卷十四:“唐天寶中,荊州漁人得釣青魚。漁人不識,以其與常魚異,不持詣市,自烹食,無味,頗怪焉。”這里的漁人打到一只青魚,便將其烹飪而食之,結果卻“便得癩病。十余日,形體口鼻手足潰爛,身肉分散”至死,與前一個故事不同的是,這里交代了病因乃是“(青魚)是海中之王子?!痹谶@里故事的結局是漁人患癩病而死,一方面是漁人不知青魚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是作者特意的安排以增強故事的傳奇意味。
(四)疫病作為對人物的嚴厲懲罰
故事中主人公違背了愛情的誓言、或是遭人厭惡的歹人,把這樣一種難看難醫的毒癥作為懲罰,其中不免反映出佛家因果循環善惡有報的觀念,以此勸誡不要為惡。此類小說有《冥報記》卷下:“韋生與一婦人言,誓期不相負。累年失寵愛,婦人怨恨,韋懼其反己,因縊煞之。數日,韋身癢,因發癩而死?!边@里的“癩”屬于疫病中一種傳染性皮膚病,韋生得了癩病最終死亡,便是對他違背誓言并且導致婦人身亡的最好懲罰,同時也是一種報應觀的體現。還有《曾季衡》中:“季衡自此寢寐求思,形體贏瘵。故舊丈人王回,推其方術,療以藥石,數月方愈?!边@里的“贏瘵”指的是疫病中的結核病,這里說曾季衡因得結核病而身體逐漸衰弱,其實文中的主人公并不算得上是作惡之人,雖患病但最終得以醫治,至于在結核病中走一遭,只不過是他貪圖美色的后果,從中還可以窺探出作者內心建立的一種相對來說公平的是非評判標準。
四.唐代小說中疫病描寫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唐代古代小說中疫病描寫的探究,我們可以窺探出小說背后的宏大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體現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包含的精神內核。換個方向,可以從特定的精神內核之中看到它體現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滋養的社會生活,描述這樣社會生活的小說作品,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生活原形和客觀現象構成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藝術創作者通過對生活原形進行二次加工并傾注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使得一個原本索然無味甚至避之不及的生活現象變成藝術,變成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唐代小說中的疫病描寫一方面來自于當時的歷史事實,一方面也受到當時社會思想高度開放包容的影響,這給我們的文學創作不免是一種啟發。此外,人的意識活動對人的行為有調節作用,唐人小說中面對未知恐懼而內心不斷被驅動向前,那是一種是造就大唐盛世的神秘力量,就是這種心靈層面的強大內驅動力,通過先人用智慧寫進小說、載入史冊,穿過穿越精神特質,穿越歷史文化,穿越社會生活,穿越時空帶給我們現代人更多的思考。幾百上千年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醫療條件相比如今有所不及,但他們的樂觀豁達探索創造精神不可否認,古人尚且如此,當代應該更甚。
參考文獻
[1][唐]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3728.
[2]楊瑩櫻.中國古代小說瘟疫描寫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8-9.
[3]路浩麗.中國古代禱疾史[D].淮北師范大學,2015:84.
[4]李曼曼.唐五代瘟疫與社會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8-10.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2020年第十九批大學生科研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9c526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