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可見農村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十分迅速。我國的城市發展大部分依靠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然而工業和城市發展雖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空間擴張、人口增加和物質的大量消耗卻使城鎮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就會產生外部性,進而威脅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分析城鎮化給農村帶來的環境問題,并探討相關解決方法。
關鍵詞:城鎮化;外部性;環境污染
一、引言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而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日益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但我國城鎮生態環境卻面臨嚴峻挑戰。農村城鎮化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負外部性主要表現在企業生產者對環境資源的過度及破壞性開發,導致資源環境承載力降低,以及城鎮化過程中人口過度集聚導致耗費過多的資源,引起生活垃圾增加、水資源污染加重、工業污染物排放量過大等問題。
二、農村城鎮化負外部性的產生原因
(一)伴隨工業型企業聚集產生的負外部性
實現城鎮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優先發展經濟,而重工業是大部分鄉鎮實現經濟增長的途徑,因此就會出現大量企業向小鄉鎮聚集的情況。由于環境、技術和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工業活動排放出的廢物成為農村城鎮化地區的主要污染來源,從而形成了明顯的“負外部性”。另外,現代化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牲畜糞便污染、水資源污染、農藥化肥污染、有機廢棄物污染等也不容忽視。若犧牲生態環境發展產業與經濟,忽略生產與環境承載力的協調發展,必然會導致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二)伴隨城鎮化的人口集聚帶來的負外部性
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每年農村有近千萬人向城鎮化地區人口轉移,大量的人口集聚易引起較大的社會問題,最后會都在城市空間中直觀地表現出來。城鎮人口聚集會帶來大量的物資需求,耗費更多的資源,但此時發展中的城鎮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往往還不健全,如垃圾處理系統落后、污水處理水平較低等,加之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落后和環境意識淡薄,因此會產生環境污染方面的負外部性。人口大量聚集除了會導致城市生態系統過載,還會導致城鎮功能不易完善,城市司空見慣的現代化公共空間配置在農村卻是稀缺物品,因此產生了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落后、道路交通資源短缺等問題。鄉村僅追求模仿徒有其表的城市空間鏡像,卻忽略了公共服務和產品供給。
(三)產權不明晰
在鄉村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資源的土地是公共占有的,導致并沒有實質上的產權所有人。生態環境污染的消費過程就其性質和規模,其組織和管理只能是集體供給,因此是一種集體消費。長期以來,人們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對城鎮周圍的資源和環境采取了破壞性的開發和建設,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社會效益,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了長期利益。當沒有產權人時,環境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地管理,沒有人能夠承擔責任。鄉村城鎮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隨意排放污染源隨意利用資源,對環境資源造成破壞和污染時,并不會為他們的行為遭受罰款或給予賠償。此時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邊際社會收益小于邊際私人收益,必然產生負外部性。當無法確定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時,則無法確定它所使用的環境資源服務的價值,那么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生產者和消費者應付出的賠償,無法約束他們減少或停止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污染和破壞。
三、解決對策
(一)明晰產權
科斯定理認為只要產權是明確的,不管將產權賦予誰,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會是有效率的,并且會實現或接近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因此,政府在處理鄉村城鎮化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時,需要盡量明晰鄉村周邊資源的產權,要求相關產業有償使用資源并實行資產化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鎮化帶來的負外部性效應。政府應該嚴格監管資源使用權的公平交易,杜絕“搭便車”的行為,確保使用權的歸屬主體在市場中交易資源的使用權時能夠遵守公平的市場交易原則,保證交易過程中交易方式、數量和價格的合法性,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鄉村城鎮化生態污染的負外部性問題,并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稅收與補貼
解決負外部性的另一個對策是進行稅收與補貼。庇古稅是對污染者的單位產量征稅,其稅額正好等于污染者在效率產量水平上造成的邊際損害。庇古稅通過把外部性產生的外溢成本內部化,使邊際私人成本上移至邊際社會成本,外部性產生者需要為其造成的生態污染承擔部分代價,從而獲得效率的資源配置。政府在治理鄉村城鎮化污染的時候也可以采取稅收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情況制定排污標準,對超出排污標準的企業征稅,從而減少企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同時,也可以對治理環境的相關企業設置補貼制度,通過激勵措施強化正外部性。
(三)完善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政府應當結合當前城鎮化建設發展的要求,針對城鎮化的鄉村情況完善相關政策與制度。各個地方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細化并優化相關制度,有力推動鄉村城鎮化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促進城鎮化地區環境不斷改善。應優化調整鄉村的產業經濟結構,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狀況,減少或逐漸淘汰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鼓勵發展節水節能的產業,建立低污染、高產出的生產方式,推動生態建設與城鎮化建設的并肩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怡雯.淺析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6):14.
[2]劉中志.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11):41-42.
[3]黃增賢.分析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J].低碳世界,2020,10(05):31-32.
[4]陳艷婷.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小城鎮環境污染治理對策[J].農家參謀,2020(12):246.
作者簡介:
郝若妍(1997.11-),女,漢族,籍貫:北京,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