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倍



摘 要:當前,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碎片化的貨運需求穩步增長,全新的客戶群體出現,貨運物流生態鏈面臨重新洗牌。長三角中小貨代企業依仗雄厚的區域經濟基礎,應該充分利用外向型經濟優勢、港口區位優勢以及各項利好政策,突破后疫情時代跨境物流的困境,主動迎接跨境電商平臺物流的競爭。建議長三角中小貨代企業對內打通貨運物流服務全鏈條,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建設信息化數字物流官網;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對外尋求戰略合作伙伴,積極參與長三角物流一體化建設,協力培育長三角中小貨代集群,共同打造長三角貨代行業整體服務品牌,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跨境電商 長三角 中小貨代企業 轉型升級
一、長三角中小貨代企業的現狀及問題
(一)貨代的概念
貨代,又稱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1996)在其頒布的《國際貨運代理服務示范條例》中定義:“所謂國際貨運代理人,是指與客戶簽訂國際貨運代理服務合同的人。”2004年,該機構進一步界定“國際貨運代理及物流服務”,指所有和貨物的運輸相關的服務;貨物的拼箱、儲存、處理、包裝和配送等相關的服務;與上述服務相關的輔助性及咨詢服務;以及運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貨物的運輸、處理、儲存以及整體供應鏈管理服務[1]。
(二)貨代企業發展特點
依仗雄厚的區域經濟基礎,長三角貨代企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貨代企業數量眾多,占全國比重大。截至2021年3月底,全國備案貨代企業71465家;上海備案19869家;江蘇備案4652家;浙江備案5491家;安徽備案369家;長三角貨代企業共計30381家數據來源:江蘇省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企業備案”,占全國比重42.5%。二是中小貨代企業占多數。按商務部和交通部的管理分類,我國貨代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貨代。其中,一級貨代占少數;二級和三級貨代占多數。二級和三級貨代(即本文所述的中小貨代)的業務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它們不能直接向船公司訂艙,只能通過船代或一級貨代來完成訂艙操作。三是中小貨代企業資本有限,規模小,實力弱,缺乏競爭力。它們主要經營傳統貨運物流業務,比如攬貨、訂艙、制單、代理報關和貨物跟蹤等等。有為數不少中小貨代企業只經營海運或空運等單一運輸代理業務,業務范圍較窄。還有些小貨代僅僅是大貨代的代理,只能依附大貨代生存。
(三)中小貨代企業存在的問題
1.服務同質化,利潤水平低。貨代企業作為進出口貿易中物流的重要參與者,是進出口商和實際承運人的中間服務商;也有一些貨代企業可以經營實際承運業務,成為物流服務合同的當事人。大部分中小貨代企業只能提供單一物流服務項目。一方面,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行業內競爭激烈,容易引發價格戰。另一方面,服務層次低,增值空間有限,導致企業的利潤普遍較低。最后,部分小貨代只能承接二手單業務,層層轉包下,利潤更微薄。
2.市場拓展能力弱。市場拓展需要資金和人員支持,而中小貨代企業不僅無法投入大量的市場開拓資金,也沒有配備足夠的高水平市場拓展人員,單靠自身實力無法獲取高質量的訂單,自主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另外,中小貨代缺乏強有力的戰略合作伙伴,業務拓展受限。不論同行企業,還是物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中小貨代企業與它們開展的長期戰略合作遠遠不夠。目前市場上貨代物流服務需求逐漸趨向一體化全程物流服務,這需要服務企業具備強大的物流整合能力、多種運輸方式承接能力,以及包括倉儲、配送在內的一體化物流服務能力。這些都是中小貨代企業暫時無法滿足的。中小貨代企業在市場開拓方面任重道遠。
3.信息化水平低。中小貨代企業經營理念陳舊,對信息化投入不足。一是企業信息化系統軟硬件配備不足,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業務操作信息化水平低。很多業務操作環節仍然處于人工處理階段,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特別是一線操作,工作繁忙,效益低,員工工作滿意度低。二是大部分中小貨代企業的官網模塊簡單,功能有限。它們大部分還處于低級形態的官網——信息發布型企業官網,僅僅能簡單展示企業信息和服務項目,網絡營銷、線上交易等功能未能充分開發,獲客成本遠遠高于大型貨代企業。
4.專業人才匱乏。當前,專業人才匱乏是制約中小貨代企業長遠發展的又一瓶頸。中小貨代企業知名度低,工資待遇缺乏競爭力,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而新一代年輕人偏好體面的職業,對工資待遇、個人發展前途以及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加劇了中小貨代企業的專業人才緊缺。另外,中小貨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科學、不規范,不重視對員工的培訓和培養,缺乏對員工的長遠職業規劃,留不住人才。特別是一線操作人員疲于日復一日的基礎業務操作,看不見明晰的晉升通道,碰到好的工作機會就會跳槽,造成了一線人員流動性非常高。
二、跨境電商背景下長三角中小貨代企業轉型升級的機遇
(一)強勁的實體經濟后盾
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為長三角)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土地面積35.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比重為3.7%江蘇統計年鑒(2020)。長三角是我國最具活力的區域經濟體,其發展水平一直居全國領先地位。從增長速度看,從2018年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9.1%,10.1%,3.1%(見表1);而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6.7%,6.0%,2.3%。即長三角經濟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同期全國經濟發展速度。從經濟總量看,長三角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23.4%上升至2020年24.1%。長三角以占全國比重16.2%的人口創造了超過20%的經濟總量,整體經濟實力可見一斑。2020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區生產總值244713.18億元。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9993.97億元,占全國比重12.9%;第二產業96600.57億元,占全國比重25.1%;第三產業138118.54億元,占全國比重24.9%。長三角三個產業結構比為4.1∶39.5∶56.4。同期,全國的產業結構比為7.7∶37.8∶54.5。可見,長三角產業結構優于全國水平。依托長三角強勁的實體經濟后盾,長三角貨源充足,貨運市場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