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君

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原因分析及臨床護理對策 。方法:將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的患者(70例),其中有35例患者存在外走行為,設為試驗組,剩余的35例患者均不存在外走行為設為參照組,之后分析患者外走原因,并提出相關的臨床護理對策。 結果: 通過調查可知,試驗組中有10例外走成功的患者,占比28.57%,其中有女患者6例,男患者4例;外走失敗的患者有25例,占比71.43%,其中有女患者13例,男患者12例。基于此,可知患者外走和性別無關。組間比較,試驗組各項因素評分均高于參照組,數據有差異(P<0.05)。同時試驗組中患者外走行為因素有醫護人員接觸不當、病房環境、心理狀態、家屬接觸不當、強制手段以及既往外走史。結論: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出現外走行為是比較嚴重的癥狀,具有較大的潛在性危害,同時也是影響護患關系的重要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充分降低患者外走概率,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住院;精神病;外走原因;臨床護理;對策
精神科是醫院中比較特殊的科室,同時在該科室進行治療的患者多數都欠缺認知障礙,因患者的自制力比較差,所以突發不良事件的概率比較高,外走就是常見的不良事件[1]。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逃離了醫院,如果發生意外,可能或出現傷亡現象,除了對患者自身病情治療有重要影響之外,也為社會和家庭造成了負擔,所以分析精神病患者外走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臨床護理對策十分重要[2]。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時間選定為2019年6月-2021年1月,并選擇該時間段內到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的患者(70例),其中試驗組35例患者中,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有16例,年齡在20-56歲,均值為(27.03±2.46)歲;參照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7例,以上指標對比分析可知,其數據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分析。
1.2 ?方法
根據我院自制的臨床資料調查表和單因素篩查表對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評估,同時根據BPRS量表,對患者的精神癥狀進行分析,該量表采取七級評分法,分數指標為:1分為精神癥狀,2分為可疑癥狀,3分為輕度癥狀,4分為中度癥狀,5分較重癥狀,6分為重度癥狀,7分為極重癥狀[3]。
1.3 ?統計學分析
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 30.0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以( )表示,并根據t值驗證,數據存在差異性則表示P<0.05,在統計學中具有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外走原因
通過調查可知,試驗組中共有10例外走成功的患者,占比28.57%,其中包括女患者6例,男患者4例;外走失敗的患者共有25例,占比71.43%,其中含有女患者13例,男患者12例。基于此,可知患者外走行為和性別無關。同時試驗組中患者外走行為因素主要包括醫護人員接觸不當、病房環境、心理狀態、家屬接觸不當、強制手段以及既往外走史。
2.2 BPRS評分對比,見表1
組間比較,試驗組各項因素均高于參照組,數據有差異(P<0.05)。
3 討論
本次研究可知,試驗組患者猜忌、敵對性、不合作以及幻覺妄想等評分均高于參照組,且根據調查可知試驗組中患者外走行為因素有醫護人員接觸不當、病房環境、心理狀態、家屬接觸不當、強制手段以及既往外走史。可根據這些原因來制定護理措施:(1)評估患者精神狀態:在患者入院時,就要掌握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全面地去評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應的防范計劃。(2)強化醫患之間的溝通:要盡快地轉變患者的舊觀念。對患者的不正常行為予以理解,在于患者進行交流時,以患者的中心,要舉止溫和友善,能夠成功建立好優質的信任關系;(3)掌握接觸技巧:醫護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要以耐心的口吻進行交流,對于躁動興奮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其藥物鎮靜。(4)病房環境護理:定期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潔消毒工作,建議在病房內放置一些娛樂雜志,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避免發生外走行為事件。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出現外走行為是比較嚴重的癥狀之一,具有較大的潛在危害,同時也是影響護患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取針對性的有效護理措施,可更好的降低患者外走概率,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建科,苗娟. 心理護理對長期住院康復期精神病合并腦梗死患者心理活動及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 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0):2880-2881.
[2]高梓仁,李小平,曾偉成等. 人文關懷活動干預方式在長期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2020,27(20):221-224.
[3]孫旭,王會,曹雪.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為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 中國醫藥指南,2019,15(2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