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蓮 李麗
摘要:目的:探討新形勢下心理護理在老年人護理過程中的必要性。方法:選取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階段內收治的70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對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之心理護理,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要顯著優于對照組, P值小于0.05。結論:針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與其進行密切的溝通和交流,把握心理動態,然后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實現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這樣可以體現出十分顯著的應用價值,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
關鍵詞:老年患者;心理護理;必要性
引言
在新形勢下,人們的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具體診療和護理干預過程中,對于護理質量也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對此,針對老年患者來說,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環節需要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要充分結合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有效強化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得到消解和減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而更有效的強化患者的配合程度,提升其依從性,這樣才能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復進程。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著重選取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這個階段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患者進行研究,重點探討心理護理在該類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必要性。現針對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時間段選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70例老年患者。患者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65歲~83歲,平均年齡72.35歲。疾病類型主要包括:有30例患者是心血管疾病,20例患者是腦血管疾病,10例患者是呼吸系統疾病,其他疾病是10例患者。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患者35例,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對比,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值大于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針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在護理觀察組患者的過程中,是以對照組為基礎有效落實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具體的操作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有效做好心理評估。在護理該組患者的過程中,要著重做好患者的心理評估工作,對其進行嚴格細致的分析,與其進行密切的溝通和交流,把握心理動態,結合具體的評級判斷結果,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干預,并制定護理干預方案和計劃,以此體現出應有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其次,根據相對應的護理計劃選擇相對應的心理護理方法。要著重把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動態,護理人員要強化自身的修養和護理技能,著重掌握老年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相關方面的支持,并且把相應的知識和理論落實在實踐的過程中,結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內在訴求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體現出良好的護理成效。例如,在護理過程中可以有效采取注意力分散法,通過舒緩的音樂使其沉浸在其中,進而體現出應有的護理滿意度。也可以有針對性的應用安慰法、誘導法、暗示法、角色轉換法等,調動其內在的積極性,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進而加快其康復的速度。第三,創設出更加溫馨舒適的護理環境。在患者心理護理過程中,從環境方面有效改善,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其心理的舒適度和滿意度,特別是針對睡眠質量不足的老年患者來說,通過溫馨舒適環境的打造,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空氣條件等,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睡眠質量,使疾病狀況得到充分的改善。第四,要加強溝通和交流,消除老年患者的孤獨感。要加大與患者溝通交流的力度,著重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內在訴求,與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使其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溫暖關愛,從而在內心層面得到撫慰,消除孤獨感。護理人員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態度的真誠友善,語調平和,音調不高不低,讓患者感受到真誠耐心,同時注意清晰的發音,言語要親切,進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滿意度。
1.3觀察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相關數據應用spss26.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卡方對于相關數據進行檢驗,用P值小于0.05代表相關數據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97.14%(34/35),要十分顯著的優于對照組的80%(28/35), P值小于0.05。由此可以充分看出,在針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其依從性有效提升,進而加快其疾病康復進程。
3討論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因此在醫療領域要高度重視老年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形勢下,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心理護理服務和綜合醫護,這樣才能體現出更加良好的護理滿意程度以及治療成效。在針對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老年患者的致病因素以及心理特點,在具體的護理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出心理護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不同的患者要因人、因病、因時、因地采取和落實相對應的心理干預措施,進行更基礎性的心理安慰、誘導、鼓勵等,以此確保患者能夠從負面的消極情緒中得到解脫和緩解,進一步提升自我的認知,使自我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實際的醫護過程中,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有更加良好的心理效應和依從性、配合程度,這樣能夠更充分的加快疾病的康復進程,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提升。老年患者在從生病、就醫到出院和康復的全過程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或者負面心理因素等等,因此在實際的心理護理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護理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應穿插、滲透、交融在治療、護理等一系列相關環節,護理人員要充分掌握相對應的護理方法,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有效應用更切實可行的護理手段,這樣能夠呈現出事半功倍的護理成效。在護理計劃護理方案的落實過程中,要體現出應有的實效性,在實踐過程中有效落實把握患者的心理走向,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以此確保患者的疾病和身心健康程度得到更有效的改善。
4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上面的探究可以充分看出,對于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之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這樣能夠充分體現出應有的護理成效,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這種心理護理模式有顯著的必要性,值得推行。
參考文獻:
[1]滿力,姜世昌.心理護理發展現狀及展望[J].護理學雜志,2018,18(4).
[2]郝玉玲.老年心理護理的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9,9(4).
[3]王曉林,魯靈.現代醫學模式下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齊魯醫學雜志,2020,18(5).
[4]謝剛敏.心理護理研究方法與內容的進展與展望[J].現代護理,20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