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開來

摘要:目的:研究運用耳埋穴豆貼敷療法對預防腹部手術后腹脹的效果觀察。方法:選取我院普外科接收的腹部術后者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設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選擇采取普外科腹部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在腹部手術術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耳埋穴豆。觀察增加耳埋穴豆貼敷護理方法后取得的效果情況。結果:對照組患者的腹脹明顯減少、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高于觀察組(P < 0.05);對照組者無腹脹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 < 0.05)。結論:對腹部手術后患者使用耳埋穴豆貼敷護理,能有效縮短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加快腸鳴音恢復,減少腹脹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腹部手術;中藥穴位貼敷;腹脹
手術治療方式是目前臨床治療腹部疾病的常用手段,由于手術治療具有創傷性和刺激性,因此能在術后早期階段暫時性抑制患者的胃腸功能,引起腹脹不適感。有研究表明,胃腸功能恢復快慢能對患者的術后腸粘連發生率和情緒穩定、進食時間和治療依從性等情況產生直接影響[1],加強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干預措施,能夠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較好的改善,也在手術治療的效果方面提供很好的幫助。因此,早期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及時有效的中藥穴位貼敷護理配合恰當的常規護理等預防措施,可有效的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病程,對患者腹部手術后順利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資料
在 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內,選擇我院普外科接受的腹部手術后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例患者。在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齡 (15 - 83)歲。在2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 79)歲。選取手術患者的標準:術前沒有神經及精神障礙的患者;在腹部手術后出現了腹脹和腹痛等胃腸道不適的患者;實施腰硬聯合或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排除的標準:術前已有神經精神方面疾病患者;術前有嚴重心、肺和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是未達到手術根治要求的腹部腫瘤患者;對外敷藥物會過敏的患者;對此項研究有積極性欠缺或者不同意的患者。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臨床資料可見,兩組患者的數據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采用普外科腹部手術后常規的護理措施,術后,告知患者禁食以及給予胃腸減壓;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早期活動方案,對腸蠕動能起到推動作用。全麻清醒后,每 2 至 3 小時引導患者深呼吸,每分鐘 10 至 12 次,并定期指導及協助患者翻身, 2 小時 / 次,夜間 睡眠時除外。每 2小時引導患者四肢肌肉舒縮活動,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床上指導患者活動下肢,每分鐘 8至 12次。術后第 2 天,以指導患者家屬順時針方向按摩患者腹部;術后 3 至 5 天,指導患者床邊運動。觀察組在對照組實施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觀察組選擇早期采取中藥穴位貼敷的護理干預措施,選取患者涌泉穴、神厥穴等穴位,術后6小時對兩穴位進行清潔,將醫院膏方車間配制含大黃等制劑的中藥膏劑加熱到40—42o,敷于兩穴,然后用5cm×5cm3M 敷貼外固定,輕輕按壓。每次使用時間為 6小時,直至肛門排氣。
1.3 觀察指標
綜合分析兩組患在住院時間以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手術結束,患者蘇醒后至第一次排出腸腔積氣的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患者蘇醒后醫生術后監聽腸鳴音4h或6h,患者恢復至腸鳴音大約每分鐘4-5 次,其頻率、聲響和音調變異較大,視為腸鳴音恢復。下床活動時間:手術后患者首次進行下床活動的時間。
1.4 統計分析
用SPSS23.0軟件作為此次研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工具,采用(x±s)作為表示計數的數據,用t 作為檢驗組間的對比。計數資料用 n(%)來表示,采用連續校正卡方的檢驗方法。當P < 0.05時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恢復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恢復中各項指標均好于對照組,時間遠遠小于對照組,經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討論
由于手術療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和刺激性,加之受麻醉等因素的影響,使胃腸道的功能受到相應的抑制,胃腸蠕動的功能會減弱甚至是消失,腸腔內積聚大量的氣體和積體,導致患者具有較顯著的腹脹感,暫時性抑制患者的排氣和排便的功能 [2]。嚴重腹脹不僅可抬高患者膈肌,增高患者的胸腔壓力,甚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胸悶以及呼吸困難等一系列不適癥狀,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影響靜脈血液的回流以及傷口的愈合。患者胃腸功能的盡早恢復能夠縮短患者的進食時間,使患者對營養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還能穩定患者的情緒,提升治療的依從性;靜脈營養液輸入減少,睡眠時間增加,加快機體整體恢復;對患者水電解質平衡予以維持,術后腹脹情況減輕,避免腸粘連[3] 。
小結:對腹部手術后患者早期使用中藥穴位貼敷,患者比較容易接受,,且無副作用, 對胃腸道反應的減輕及腸蠕動的盡快恢復效果頗佳, 能有效縮短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加快腸鳴音恢復,使患者能更早飲水、進食, 促進身體的康復, 減輕疼痛及腹脹, 為減少腹腔粘連和術后并發癥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中藥穴位貼敷操作簡便, 患者無痛苦, 依從性強, 療效顯著, 無不良反應, 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杜常志 , 李靜君 , 高茜 . 神闕穴中藥貼敷對胃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住院時間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J]. 中醫學報 ,2018,33(1):34-36.
[2]譚意萍 . 中醫外治法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護理效果 [J]. 湖南中醫雜志 ,2016,32(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