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維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進步的現代人始終是教育的使命所在。對教育目的的研究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職業生涯開端面臨的首要問題,以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為研究對象能夠幫助執教者轉變教育思想,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升專業素質,同時,以文獻研究法和舉例法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深入研究教育目的和意義的重要途徑,而最終研究結果旨在促進教師能力和素養發展能夠逐步適應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教學要求,從而為培養進步的現代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教育目的;自我教育;課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02-02
引言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而古漢語中對“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分別是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等意思,“教”其實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一詞的含義。古漢語中的“育”有生育、撫養、培育之意,可見,“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達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育”“培養”這層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之學校教育的內涵已然陷入狹義的誤區,教育的目的被簡化為傳授知識、提升能力,卻忽視了“育”的價值。
一、當前教育現狀
教育是國之根本,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明確教育的本質,才能真正踐行教育的使命。綜觀當前教育現狀,各個階段教育雖大有蓬勃發展之勢,但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就中學教育而言,應試教育解決了第一階段的問題,同時,也為第二階段教育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其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育人之心,卻難以尋得育人之法,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仍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目的僅停留在升學考試的層面,并不能從人生、生命等角度來理解學習的意義,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使命感和方向感,學習水平高的學生尚能見微知著,學困生卻只能落得“一地雞毛”。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和學生對教育目的和意義把握不夠準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弄清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在于筑夢,在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更重要的是,在于點亮學生人生前行的道路,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
二、課堂教育,育人之始
課堂教育效果的好壞不僅能夠凸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也是拓展“育人、育心、育己”理念深度和廣度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課堂教育中挖掘教育的本質,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呢?這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學校發展的掌舵者,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的“擺渡人”。唯有責任和擔當,才能換得秋實累累。
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深刻落實英語課程標準,以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為指導,在教學中落實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從教學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構建簡單而不失意義的英語課堂。比如,在教學How can we become learners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除了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還應在教學中講授德育的相關知識,通過生動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有深刻的認知。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What is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learning for you”,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深入思考,并積極討論,帶著自己的答案展開對本課內容的深入探究,從而能夠讓其以自身學習水平為依據,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習者。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拔高自身的思想高度,讓學生從為師者的個人魅力中體會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讓英語課堂散發出迷人的“芳香”,使師生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最優解”。比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教育點亮人生”為導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通過適當的教學法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其從人生發展的大格局出發,展開對英語學科知識與能力的深度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為今后的學習發展鋪平道路。
三、課外教育,育人之要
課外是課堂的有效補充,同時,也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最佳場所。如果說課堂教育解決了教學的基本問題,那么,課外教育要解決的便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問題。對于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來說,他們對課堂學習終究是帶點疲倦感,課堂之外似乎才是屬于他們的天地,正如一切變化都是悄然發生的一樣,學生的學習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也是在這看似不起眼的課外形成的。抓好課外教育,既是教師的責任所在,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讓課外教育成為點亮學生心靈的“明燈”,讓學生真正享受自我發展的權利和過程,則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一項重要課題。
聯系英語教育的學科性質,語言能力的發展依賴的是對語言的刺激。識字并不等于閱讀能力,同理,學生英語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發展的根本并不在于詞匯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給予學生一種有益的語言刺激。這種語言刺激的發生往往不是在課堂指定的教學內容中,而是在課外學生交流的潛意識里。由此可見,在英語教育的課外環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在這里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在生活與知識之間建立了一種平衡,使教育的價值能夠訴諸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學生產生對生活乃至人生價值的深度思考。具體到英語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使學生產生“學英語是為用英語”的想法,并在具體的英語活動中不斷鍛煉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開展英語對話活動,給予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使學生受到外在的語言刺激,從而提升自身的英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在英語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尤其是讓學生對“學習一門外語對人生發展的影響”這一問題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從英語的應用性角度讓學生利用英語來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語言中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使其在今后遇到困難時能夠多一份淡定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