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摘 要:游戲是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而園區中材料的投放會直接影響游戲活動開展的質量,如何科學地投放游戲材料,一直是幼兒教師思考的問題。在建構游戲的過程中,材料的種類、數量都影響著游戲開展的好與壞,科學地投放建構材料對幼兒的創造力、表現力、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江蘇省海安市第三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大班組以建構材料的投放為切入點,采用問卷調查、沙龍研討、案例分析、反思調整等方法探析大班建構游戲材料的投放情況,以期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育;建構材料;游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1-0077-02
引言
在我園年級組決定研究建構區的游戲材料投放時,大班組許多教師紛紛提出問題:班級材料不夠。不夠?哪方面不夠,是數量還是種類?缺多少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各園部的大班發放調查表,進行了以下調查:班級建構區材料的來源、數量,建構區材料的更新時間,材料投放的依據、目的,幼兒是否爭搶等。
一、尋根——梳理問題? 共研方案
結合調查表分析,我們發現建構材料的投放存在以下問題。
(一)建構材料種類單一、數目少
如有幾個班級的清水積木因長時間的損耗,沒有及時添置,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基礎塊積木和幾塊其他形狀的積木,遠遠達不到幼兒建構的需求。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的輔助材料種類較單一,都是奶粉罐和薯片桶。
(二)建構材料更新不及時
有的班級建構材料陳舊,材料從小班用到大班,幾乎沒有更新。
(三)建構材料投放無層次,擺放凌亂
有的班級只是根據現有材料進行投放,沒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核心材料、輔助材料的分類等。建構區標記不明顯,不方便幼兒收拾整理。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計劃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建構游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理論為指引,提供《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點燃孩子的創意火花——臺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活動實際及解析》等書為共讀書目,為教師提供理論指導;以沉浸式教研為抓手,班級輪流觀摩,現場提問解惑。
二、優化——擴大空間? 充實材料
(一)建構區地盤加一加
在我園第一次進行年級組觀摩研討時,許多教師提出建構區地方小、積木易碰倒、作品沒地方保存等問題。眾所周知,建構區應設置得比其他區域大,讓幼兒有自由創作和發揮的空間,但多大為宜呢?有標準嗎?《點燃孩子的創意火花——臺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活動實際及解析》一書從建構區創設的位置、積木柜的規劃、預留通道的距離進行了說明。
有了方向,就有了行動的動力,各班開啟了建構區變大的調整。有的班由于室內空間有限,就利用寬闊的走廊設置可以保留作品的建構區;有的班級將限制面積的地毯撤除,移開床鋪,擴大了搭建的場地;還有的班級將幼兒不太玩的角色游戲區拆除合并成建構區,并增加多個開放式柜子便于收納整理材料。
調整后的建構區優點十分明顯,有了寬敞的空間。這樣幼兒才能進行自由的想象,才能創作富有靈性、有藝術性、有故事的作品。
(二)主體材料加一加
足夠的材料是建構區能否發揮功能的基本條件,如果材料不足將會導致幼兒的創意無從發揮。為了解決該 問題,首先,我們清點各園部、各班級現有的建構材料,列出材料清單,然后再重新進行分配。如有兩個班級都有數量不多的清水積木,就將材料合并至走廊,讓各班幼兒輪流玩。另外,戶外有碳化積木,有的班級還投入了大小不同的雪花片、水管積木、樂高等。不同的建構材料有不同的價值,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用多樣的材料進行多元的創作。
(三)讀寫角里加一加
大班幼兒可以在建構區進行讀寫活動,如設計自己的建構計劃、記錄使用材料的種類等。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幼兒做設計師,為自己搭建的作品命名、制作標牌,并張貼在作品上。這不僅有利于搭建作品的保留,也方便其他組的幼兒來建構區了解該作品的搭建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添磚加瓦”或舉一反三。幼兒可以將每一次設計的圖紙收集起來,整理成建構日記,記錄建構經歷,并簽上合作伙伴的名字,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馮曉霞提出:“盡管幼兒的自由游戲(角色游戲、建構游戲、表演游戲等)帶有不易預測性(受活動主題的興趣、動機經驗、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但它仍然會受到情境與材料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調整環境,給幼兒自由、開放的空間,以期幼兒更好地游戲學習。
三、投放——基于幼兒,靈活增減
材料是游戲的物質支柱,適當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自主進行游戲的興趣和愿望。主體材料有了,輔助材料也收集了,一次性投放完這些材料是否就一勞永逸了呢?答案肯定不是。之后要做哪些調整?如何調整?筆者將分享幾個我園建構區材料投放的增減案例。
(一)適時增加低結構材料
案例1:城市高架橋
“城市高架橋”主題建構活動開始進行第三次嘗試,幼兒合作搭建的“高架橋”已經初具雛形。四名幼兒手拿單元積木沿著長方體木板滑過,開始玩“開車”游戲,很快“高架橋”又塌了。在教師的提醒下,幼兒增加了紅綠燈積木和由三角形積木制作的“馬路隔離帶”,可“高架橋”還是塌了。
游戲結束后幼兒進行分享談話:“為什么我們的橋有了紅綠燈和隔離帶之后還是會發生坍塌?”“因為中間的三角形太大了,我們根本不好開。”“木板太小了,而且路上也沒有箭頭。”老師順勢引導:“那我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幼兒討論一會兒后提出自己的建議:用膠水粘住吸管做隔離帶;用黏土搓成長條當作隔離帶;用記號筆畫出隔離帶;剪紙條粘貼成隔離帶。由此,教師提供了幼兒需要的多種低結構輔助材料供幼兒嘗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