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霜,張 強
(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韶關 512124)
小兒由于循環、呼吸及神經系統處于發育階段,行手術治療時宜進行全身麻醉,但臨床中對小兒麻醉要求較高,需有良好的鎮痛、鎮靜效果。芬太尼為麻醉常用藥物,其屬于一種強效麻醉鎮痛劑,雖鎮痛較快,但持續時間較短。丙泊酚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超短效靜脈麻醉藥,作用時間為5~10 min,主要用于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具有起效快、蘇醒迅速等特點,常與其他麻醉藥物聯合使用[1-2]。七氟烷為吸入性麻醉藥物,對氣管的刺激性較小,小兒易于接受,個體差異性小,可控性好,誘導與蘇醒迅速,鎮痛效果較好,在小兒手術中應用效果突出[3]。本研究旨在探討七氟烷聯合丙泊酚、芬太尼用于小兒手術麻醉對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與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皮質醇(Cor)、胰島素(INS)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需接受手術治療的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0例)和試驗組(2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患兒12例,女患兒8例;年齡2~8歲,平均(5.16±1.31)歲;手術類型:腹股溝斜疝8例,扁桃體等離子切除術5例,四肢骨折4例,鞘膜積液2例,隱睪1例。試驗組中男患兒11例,女患兒9例;年齡1~8歲,平均(5.12±1.11)歲;手術類型:腹股溝斜疝9例,扁桃體等離子切除術6例,四肢骨折3例,鞘膜積液1例,隱睪1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診斷標準:參照《小兒麻醉》[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擇期進行手術者;無手術史及鎮靜藥物使用史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5]分級為Ⅰ ~ Ⅱ級者。排除標準:伴有嚴重意識障礙者;心、肝、腎功能異者;精神行為異常者等。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在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在手術全程實施心電監護,給予對照組患兒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規格:20 mL∶400 mg)聯合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23421,規格:2 mL∶0.1 mg)麻醉,建立靜脈通路,靜脈注射2 mg/kg丙泊酚與2 μg/kg芬太尼,待睫毛反射與意識消失后,給予復方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金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4551,規格:5 mL∶鹽酸利多卡因40 mg,薄荷腦6.5 mg)2 mL對患兒咽喉部表面麻醉,插入氣管導管半開放回路自主呼吸,采用10 mg/kg丙泊酚與1 μg/kg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術后送麻醉恢復室進行麻醉復蘇。給予試驗組患兒吸入用七氟烷(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56,規格:250 mL)聯合丙泊酚、芬太尼對患兒進行麻醉,首先給予患兒濃度為5%的吸入用七氟烷麻醉誘導,完成氣管內插管,然后將七氟烷濃度調至2%~3%進行維持麻醉,臨術畢停止七氟烷吸入,并采用4~10 mg/kg丙泊酚與1 μg/kg芬太尼靜脈注射麻醉維持至術畢。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麻醉后3 h的麻醉效果,顯效:患兒肌肉完全松弛,手術進行順利,未見不良反應;有效:患兒肌肉達到松弛狀態,手術基本順利進行,偶見不良反應;無效:患兒肌肉基本無松弛,無法進行手術或患兒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導致手術無法進行,延長手術時間[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兒麻醉前與麻醉后5 min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兒心率(HR)、呼吸頻率(RR)、血氧飽和度(SpO2)水平,采用血壓計檢測收縮壓(SBP)。③比較兩組患兒麻醉前與麻醉后3 h應激介質水平,分別采集患兒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ACTH、Cor、INS 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效果 麻醉后3 h試驗組總有效率為100.00%,較對照組的70.00%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麻醉效果比較[例(%)]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 麻醉前與麻醉后5 min兩組患兒HR、RR、SpO2、S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麻醉前比,P*<0.05。HR:心率;RR:呼吸頻率;SpO2:血氧飽和度;SBP:收縮壓。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HR(次/min) RR(次/min) SpO2(%) SBP(mmHg)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對照組 20 118.12±23.61117.93±23.87 23.51±2.34 23.87±2.12 98.18±1.20 97.76±1.31 117.62±19.38118.26±19.74試驗組 20 116.23±23.58117.05±23.01 23.76±2.41 23.56±2.98 98.03±1.34 97.89±1.43 119.24±19.01118.31±19.97 t值 0.253 0.119 0.061 0.379 0.373 0.300 0.267 0.00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應激介質 與麻醉前相比,麻醉后3 h兩組患兒血清INS、Cor、ACTH水平均顯著升高,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清應激介質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血清應激介質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麻醉前比,*P<0.05。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or:皮質醇;INS:胰島素。。
組別 例數 ACTH(pmol/L) Cor(ng/mL) INS(U/mL)麻醉前 麻醉后3 h 麻醉前 麻醉后3 h 麻醉前 麻醉后3 h對照組 20 9.09±1.21 18.31±2.13* 189.86±19.31 231.46±30.18* 5.42±0.69 9.97±1.16*試驗組 20 9.07±1.29 13.06±1.62* 188.92±19.23 210.43±27.31* 5.43±0.60 7.23±0.98*t值 0.051 8.774 0.154 2.311 0.049 8.0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在小兒手術治療中,麻醉與手術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其身體各個器官系統的耐受力差,代償功能較弱,且血容量與成人相比較小,醫護人員在對患兒進行術前麻醉時對藥物的選擇與用量應謹慎。以芬太尼為主的傳統麻醉法,操作較為簡單,與丙泊酚聯合使用麻醉效果顯著,可減少手術后出現的譫妄現象,但可調節性較差,尤其是對扁桃體等離子切除術麻醉來說,由于麻醉量與其作用的時間較難把握,可使肺循環與呼吸道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增加[6]。
七氟烷為吸入性麻醉藥物,具有呼吸道刺激性小、誘導迅速、血流動力學穩定、蘇醒速度快、易控制麻醉深度等優勢,對肝、腎功能無明顯損害。相關研究發現,七氟烷被用于小兒麻醉時,即使吸入濃度達到8%,患兒喉痙攣、拒吸或屏氣發生率仍較低,安全性較高[7]。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前與麻醉后5 min兩組患兒HR、RR、SpO2、S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麻醉后3 h試驗組患兒麻醉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表明七氟烷聯合丙泊酚用于小兒手術麻醉中麻醉效果較好,且患兒血流動力穩定,安全性高。
過度激活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多種內分泌激素的升高,Cor為參與應激反應最重要的激素,其分泌受到ACTH的調控,大量分泌后可刺激INS代償性釋放,機體血清Cor、ACTH、INS水平越高,表明機體的應激反應越強烈。七氟烷作為一種吸入性麻醉藥物,可有效緩解患兒緊張和恐懼感;同時其對呼吸系統和消化道的影響較小,患兒在術中和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低;且更能有效地抑制氣管插管、拔管時對咽喉反射的刺激,進而降低患兒出現應激反應的概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后3 h試驗組患兒血清ACTH、Cor、INS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表明七氟烷聯合丙泊酚用于小兒手術麻醉對患兒刺激較小,進而可減輕應激反應。
綜上,七氟烷聯合丙泊酚用于小兒手術麻醉中麻醉效果較好,同時可減輕應激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