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清,梁梅芳,梁麗霞,蘇曉梅,伍肇欣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肇慶 526000)
梅毒是一種因感染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慢性、系統性疾病,其被列為乙類傳染病。因其病程長,若不及時治療不僅會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危害,也會對他人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故而加強對梅毒患者的早期診治十分重要。實驗室檢查是診斷梅毒疾病的有效手段,特別是血清學檢查方法,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與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是較為常見的血清學檢查手段。ELISA具有操作方便、靈敏度高及價格低廉等優勢,目前被廣泛應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可導致漏診、誤診[1]。TPPA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能吸附已知抗體或抗原與其相應載體表面,后通過酶標記抗原抗體反應,利用洗滌法洗掉液相中游離成分,通過對底物進行觀察并得出結果,診斷效能高,但兩種診斷方法的靈敏度不同,可引起結果不一致,在低濃度樣本中更為明顯[2]。基于此,本研究對比了TPPA聯合ELISA與單獨檢測梅毒的診斷效能和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于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血清學檢測的800例疑似梅毒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499例確診為梅毒患者納入梅毒組,梅毒組患者中男性317例,女性182例;年齡20~59 歲,平均(35.45±3.70)歲;病程 9 個月 ~ 2 年,平均(1.06±0.12)年。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性傳播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續):梅毒的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鍍銀染色檢測呈陽性者;均接受TPPA、ELISA檢測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近期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者;心、肝、腎等器官嚴重受損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等。剩余301例非梅毒者為非梅毒組,非梅毒組中男性180例,女性121例;年齡23~62歲,平均(40.29±5.11)歲。研究在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檢測當天空腹、前1 d晚上10:00后禁食,于無菌條件下采集受檢者外周靜脈血5 mL,置于無抗凝劑采血管中,以4 500 r/min離心10 min處理,收集血清。ELISA檢測:使用ELISA試劑盒,將待測樣本對應微孔板按序編號,設陰性對照3孔、陽性對照2孔和標準空白對照1孔,37 ℃孵育1 h,洗板5次,之后于每孔加入酶標試劑100 μL,空白孔除外,繼續孵育0.5 h,再次洗板5次后每孔加入顯色劑A、B液各50 μL,震勻后,在37 ℃環境下顯色30 min,每孔加終止液50 μL,通過酶標儀波長450 nm讀取數值。TPPA檢測:使用TPPA試劑盒,用微量滴管將血清稀釋液滴入微量反應板第1孔中,共計4滴(100 μL),第一孔用微量移液管取2 μL樣本加入,混勻一段時間后取出25 μL,后依次同上操作,從第1孔,稀釋至第4孔,用試劑盒所提供的滴管于第3孔滴入1滴25 μL未致敏粒子,第4孔加入致敏粒子25 μL,用平板混合器以不會導致微量反應板內容物濺出的強度混合30 s,加蓋后于室溫(15~30 ℃)下水平靜置,2 h后觀察反應現象。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ELISA檢測梅毒的結果。②分析TPPA檢測梅毒的結果。③分析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的結果。④分析兩種檢測方法對梅毒的診斷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其中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文中數據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LISA檢測梅毒的結果 ELISA檢測梅毒患者457例,非梅毒者343例,其中真陽性439例,真陰性283例,見表1。
2.2 TPPA檢測梅毒的結果 TPPA檢測梅毒患者492例,非梅毒者308例,其中真陽性452例,真陰性261例,見表2。
2.3 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的結果 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患者482例,非梅毒者318例,其中真陽性476例,真陰性295例,見表3。
表3 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的結果(例)
2.4 兩種檢測方法單獨與聯合檢測對梅毒的診斷效能 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的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ELISA、TPPA單獨檢測,陽性預測值高于TPPA單獨檢測,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種檢測方法單獨與聯合檢測對梅毒的診斷效能(%)
梅毒對人體產生的危害較大,若未能及時發現和診治,在感染后1~2年內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患者的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體的存在,其會造成血管塌陷,引發一系列血管炎癥、潰瘍等病變,對人體系統器官造成嚴重損傷,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該疾病具有病程長、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性等特點,診斷難度較大。血清學檢查方法為其主要檢測手段,有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TPPA、ELISA、化學發光等,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能避免漏診,有助于臨床診治[4]。
ELISA檢測操作簡單、成本低,結果清晰易判讀,且資料易儲存整理,其在大量疑似梅毒標本篩查中有顯著優勢。但值得注意的是,ELISA主要檢測的是梅毒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混合抗體,而梅毒患者經有效治療后,即便是患者治愈后,IgG抗體也會長期伴隨甚至出現終身的陽性,無法得知梅毒是否處于活動狀態;另外ELISA受所用的標記抗原、純度和抗原種類、檢測步驟等因素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假陽性或假陰性[5]。可見,單一應用ELISA方法檢測梅毒,很有可能會出現誤診或漏診的情況,需結合其他檢測方法來彌補不足[6]。TPPA通過將梅毒螺旋體毒株制備成抗原,能與致敏粒子進行有效結合,產生凝聚狀顆粒,靈敏度高,且其不受生物因素的影響,但試劑較貴,步驟復雜,且只能通過肉眼觀察評價結果,原始數據無法保存[7]。將兩種檢測方法進行有效結合,可提升檢測靈敏度,可先以ELISA展開檢測,若結果為陽性,進一步以TPPA展開檢測,以提升診斷準確率[8]。本研究中,ELISA聯合TPPA檢測梅毒的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ELISA、TPPA單獨檢測,陽性預測值高于TPPA單獨檢測,表明兩種方法聯合檢測可提高梅毒檢測的診斷效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誤診、漏診。
綜上,ELISA操作簡單、快捷,適用于大量疑似梅毒篩查中,聯合TPPA檢測能提高診斷效能,更好地為患者后期治療提供有利的診斷依據,推廣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