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蘭 肖萍 魏玲
機械通氣是保障危重癥患者獲得有效救治的重要手段,患者被迫長時間鎮靜和約束,能減少非計劃性拔管及跌倒墜床等風險[1]。但多項研究顯示,長期臥床和制動會加重機械通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并發癥,從而延長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間,增加死亡風險[2-3]。因此,需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機體功能,促進疾病轉歸。床上腳踏車是一種臥姿狀態下進行下肢鍛煉的器械,機械通氣患者可在不脫機情況下實現運動鍛煉。人文關懷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要求護理人員在精神、心理層面給予患者安慰和關懷,達到與患者及家屬治療與情感上的共鳴[4]。本研究將人文關懷與早期床上腳踏車聯合應用于機械通氣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
選擇2019年9月—2020年9月重癥監護病房(ICU)收治的行機械通氣患者60例,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5~72歲,平均56.03±10.41歲;病因: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8例重癥肺炎,10例心源性肺水腫伴糖尿病;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14~25分,平均18.13±2.42分。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7~71歲,平均55.87±10.25歲;病因: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7例重癥肺炎,9例心源性肺水腫伴糖尿病;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13~25分,平均18.54±2.26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條件:預計機械通氣時間≥7 d;年齡≥18歲;下肢肌力分級≥Ⅲ級(肌力可對抗重力,但不能對抗阻力);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昏迷狀態、心動過緩、顱內壓高需積極干預、接受靜脈降壓治療者等;有精神病史,智力、認知、語言等障礙。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保持病房溫濕度適宜,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采取高床頭、淺鎮靜等方式預防肺炎,每日評估導管留置必要性預防感染等;機械通氣第2 d即開始早期床上活動,包括每2 h翻身拍背1次;按摩小腿腓腸肌、指導上肢屈伸活動,每次20 min,每天2次。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聯合早期床上腳踏車運動,具體措施如下:
(1)人文關懷: ①環境管理。患者床頭懸掛吉祥飾物,燈光定時開光,夜間使用床頭燈;告知患者各種噪音來源,夜間減少刺激性治療與護理;進食時播放輕緩音樂,分散患者對刺激的注意力。②規范護理行為。醫護同組實施計劃性護理操作,如采血、彩超、胸腔穿刺等診療工作盡量日間進行,吸痰護理于患者睡前操作;使用約束帶者,護士交接班時放松1次,并按摩四肢。③“6個一服務”。患者每日更換1次病服;每日早晚播放1次舒緩音樂,每次20~30 min;病室每日播放1次健康教育及康復鍛煉視頻;護士每班對昏迷、鎮靜患者進行1次撫觸喚醒,對清醒患者問候握手;護士每日與家屬溝通1次,征求并記錄家屬意見;患者睡前進行1次指壓或按摩,每次5~10 min,幫助入睡。
(2)早期床上腳踏車: ①鍛煉計劃:康復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運動強度,意識清楚能配合者選用主動模式,患者自主踩踏練習;鎮靜程度評估表(RASS)[5]評分-1~1分、配合不良者選用無極模式,以踩踏車運轉帶動下肢運動。②操作步驟:患者保持臥位,下肢穿長筒襪,雙下肢固定于腳踏車支具中,綁帶扎緊,選定模式開始運動。運動過程中床旁監測呼吸、脈搏、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停止運動。訓練時間每天2次,每次20~30 min。兩組均干預14 d。
(1)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
(2) 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兩個量表均包含20項條目,采用1~4級計分法,標準分=各項目得分×1.25后相加,評分范圍25~100分,評分高,則焦慮、抑郁越嚴重。
(3)干預前后呼吸參數:包括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機械通氣、ICU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比較(d)
兩組干預前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機械通氣患者開展早期康復鍛煉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患者活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是較大阻礙。基于ICU病房無陪護環境及患者病情特殊性,患者攜帶管路較多,因此患者進行早期床邊坐位、站立等早期康復活動時,需考慮患者耐受性問題,同時還需要大量醫務人員協助,在目前醫務人員緊缺情況下難以開展和推廣[7-8]。而床上腳踏車無需改變患者臥位即可進行雙下肢運動,既節約護士人力資源,同時保障患者早期活動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機械通氣、ICU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焦慮、抑郁評分及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人文關懷聯合早期床上腳踏車應用于機械通氣患者者能夠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呼吸狀況。機械通氣患者因ICU環境、長期臥床、疾病因素、日夜顛倒等原因產生嚴重心理壓力和心理應激反應,因此實施人文關懷對于改善患者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重要[9]。人文關懷是一種融合情感和認知的心理幫助過程,護士在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主動關心患者,使其感受到醫護支持,從而以良好心態面對疾病,促進康復。人文關懷從環境、家屬探視、護理行為、日常服務等方面為機械通氣患者營造溫馨、和諧的住院環境,拉近護患關系,加強患者與家庭、護士之間的合作關系,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對疾病治療產生正向作用。此外,在床上腳踏車使用過程中,若患者處于清醒狀態,患者可通過肢體語言和護士進行溝通,表達自身鍛煉感受,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感和配合度。為降低耗氧量,通常采取物理約束、鎮靜等方式使患者處于休眠狀態,但長期臥床制動會使肌肉處于無負荷狀態,減弱骨骼肌和各級肌肉收縮功能,導致呼吸肌無力而延長機械通氣時間。早期床上腳踏車運動使患者雙下肢得到鍛煉,同時膈肌、肋間肌等均得到鍛煉,促使其完成用力呼氣和吸氣,改善呼吸系統功能,從而縮短機械通氣時間[10]。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聯合早期床上腳踏車對機械通氣患者身心健康起到促進作用,可縮短機械通氣及ICU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及呼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