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齊 李杰堯 徐庶 劉遠浩 劉臘梅
靜脈輸液是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給藥方法,也是基礎護理操作中護士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技術[1]。靜脈輸液操作需要穿刺技術的輔助,在操作過程中會造成患者局部皮膚、黏膜及血管的破壞而易導致外界致病微生物在一定概率下從穿刺部位侵入機體而引起局部感染或全身反應。因此,從護士配制藥物到給藥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和消毒隔離制度。按照《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WS/T 510—2016》[2]要求,抽出的藥液和配置好的靜脈輸注無菌液體,放置時間不能超過2 h,啟瓶抽吸的各種溶媒不應超過24 h,但目前對已配好藥液的輸液瓶瓶口封存要求尚未規范[3]。若開啟的輸液瓶口封存不當或未及時封存,可能會導致空氣中的細菌和塵粒附著于輸液瓶瓶口,并于進針時帶進藥液,造成藥液污染[4]。因此,已配置好藥液的輸液瓶瓶口封存與配置藥液的無菌操作同樣至關重要。目前大部分醫院采用一次性包裝的粘貼式醫用瓶口貼來封存加藥后已開啟的輸液瓶口[3,5],若開啟包裝后長時間不使用或當護士揭貼時均易造成瓶口貼微生物的污染[6]。因此,為簡化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藥物配制時的程序,加快輸液瓶口貼的粘貼速度,同時避免因輸液瓶口被污染導致的各種不良事件,設計了一種新型的便于粘貼與儲存的印章式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現介紹如下。
印章式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主要有兩部分構成,包括新型醫用瓶口貼和存放及使用新型印章式醫用瓶口貼的新型輔助粘貼裝置。
1.2.1 新型醫用瓶口貼的設計 傳統醫用瓶口貼由壓敏膠層、內襯層和離型紙組成,且每4片醫用瓶口貼粘貼于一張離型紙上,每5張離型紙保存于一個塑料包裝中。使用時護士撕開包裝,在其中的離型紙上揭取醫用瓶口貼,然后粘貼于已完成配藥且瓶口已消毒的輸液瓶瓶口上,但是此過程會增加護士配藥的操作時間,增加已揭取的醫用瓶口貼接觸到其他有菌物品的概率,且不易保存包裝中未使用的醫用瓶口貼。而本新型醫用瓶口貼是在傳統醫用瓶口貼的基礎上,在其背面添加有機硅不粘涂料,以防止醫用瓶口貼在新型印章式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內貼疊放時互相粘連,保證在每次使用輔助粘貼裝置時只有一張新型醫用瓶口貼粘貼在瓶口上,避免新型醫用瓶口貼的浪費。在使用前,每20片新型醫用瓶口貼呈圓柱狀疊放在一起保存于無菌密封包裝中,最底層的醫用瓶口貼粘貼面帶有離型紙,可起到防止膠水干燥、失效并可避免污染的作用。在使用時,護士可以將無菌包裝中的圓柱狀新型醫用瓶口貼整體放置于新型印章式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內,并且配合輔助粘貼裝置的使用,不僅可以減少護士在配藥時每次揭取醫用瓶口貼的時間,避免揭取時導致瓶口貼的污染,而且也便于保存未使用的醫用瓶口貼。
1.2.2 新型印章式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設計(圖1-4) 該裝置主體包括兩個部分即標簽筒和壓力組件(圖1)。其中標簽筒內具有空腔,空腔內設有第一限位環,并且空腔內位于第一限位環的上方形成放置筒(圖3),用于放置新型醫用瓶口貼。另外,第一限位環的內壁上沿周向均布設置有四個彈性銷(圖3),彈性銷起到進一步的格擋作用,防止在使用過程中將已粘貼瓶口貼的輸液瓶取出時會帶出上層尚未使用的瓶口貼,相應的在彈性銷上涂覆有機硅防粘涂料,防止瓶口貼粘接面粘接在彈性銷上。標簽筒的底部同時設置有阻擋結構(圖1,圖2),其包括4個呈90°扇形的擋片,在擋片的圓弧邊中點位置固定有扭轉彈簧,擋片通過扭轉彈簧與標簽筒的內壁可轉動連接,擋片一方面能起到阻擋上層尚未使用的瓶口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不使用該裝置時能夠起到密封的作用,保證儲存在該裝置內的瓶口貼的無菌環境,相應的在擋片上涂覆有機硅防粘涂料,防止瓶口貼粘接面粘接在擋片上。在緊貼所述阻擋結構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限位環(圖3)。此外,標簽筒的底部另設有防護蓋(圖1,圖2),起到密封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在該裝置不使用時擋片的底面被污染,進而避免在使用時污染已消毒過的輸液瓶瓶口。壓力組件(圖4)通過其上部設置的配接塊可拆卸固定在標簽筒的上端,配接頭(圖3)的內壁與配接塊的外壁螺紋配合,并且配接塊頂部設置有旋轉頭,旋轉頭和配接頭的外徑尺寸相同,且旋轉頭和配接頭上均設置防滑紋。另外,配接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性件,彈性件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壓板,彈性件和壓板均位于空腔內,且位于第一限位環的上方(圖4),以便使用時給予粘貼壓力。

圖1 醫用瓶口貼輔助粘貼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 醫用瓶口貼輔助黏貼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圖3 標簽筒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圖4 壓力組件結構示意圖
該套裝置的配接頭、第一限位環、第二限位環、旋轉頭、配接塊、壓板、擋片和防護蓋均采用醫用塑料—熱塑性聚氨酯制作,其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高強度和撕裂性能,耐化學性和耐磨性,還具有較寬廣的硬度范圍、表面較光滑、抗真菌和微生物及較高的耐水穩定性[7-8]。彈性銷、彈性件和扭轉彈簧均采用抗菌不銹鋼制作,其是在不銹鋼的基體中加入適量的抗菌元素,使不銹鋼具有抗菌功能[9]。新型醫用瓶口貼背面、第一限位環、彈性銷和阻擋結構上均涂有有機硅防粘涂料,其中的有機硅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低毒性、低表面能、與基材濕潤性好、溫度適用范圍廣、對膠粘劑遷移性小、與有機聚合物的不相容性等獨特性能使其成為性能優良的離型材料[10]。
首次使用時應按照無菌操作原則檢查并打開外包裝取出該裝置。擰開旋轉頭,取出壓力組件,將一次性新型無菌醫用瓶口貼從密封完好的包裝中取出,并揭下底部的離型紙,裝入裝置中并迅速擰上旋轉頭,保證壓力組件已固定完好且密封。然后取下防護蓋,手握裝置垂直向消毒后的輸液瓶口按壓,此時該裝置的擋片已向上開啟,同時輸液瓶瓶口將彈性銷壓入到第一限位環內,使得輸液瓶瓶口與最底層的醫用瓶口貼粘接。然后將已粘貼瓶口貼的輸液瓶取出,彈性銷自動彈出,起到阻擋上層尚未使用的瓶口貼的作用。輸液瓶封口完成后將防護蓋重新蓋于裝置底部以避免由于裝置長時間放置使其底部阻擋結構污染,進而污染已消毒的輸液瓶瓶口以及裝置內未使用的新型醫用瓶口貼。
使用時,該裝置與輸液瓶口接觸并通過垂直向下壓力的反作用力將擋片向上頂開,然后進入裝置內的輸液瓶口通過壓力組件的壓力作用與新型醫用瓶口貼緊密粘連,同時輸液瓶口將裝置內的彈性梢擠壓入第一限位環中。輸液瓶口封存完畢后,輸液瓶拔出時,彈性梢因缺少輸液瓶口的擠壓作用而自動彈出,可阻斷上層未使用的新型醫用瓶口貼被輸液瓶帶出。
4.2.1 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便于攜帶、可提高臨床護士工作效率 該裝置采用一體式設計,使用時只需將密封完好的包裝中疊放的新型醫用瓶口貼去掉底部離型紙后整體放入裝置內,擰緊壓力組件后,即可打開底部的防護蓋,向已消毒后的輸液瓶口按壓即完成輸液瓶口的封存。此套裝置與傳統醫用瓶口貼相比,可以減少護士每次揭取醫用瓶口貼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該裝置體積偏小,可放置于治療車、治療盤上及醫護人員的衣服口袋中等,攜帶方便,有利于隨時使用,從而減少醫護人員往返治療室的次數,節約臨床護理時間,提高臨床護士的工作效率。
4.2.2 有利于無菌操作、防止醫用瓶口貼及輸液瓶口的污染 該套裝置整體的材料均采用無菌且抗菌的醫用材料,與傳統醫用瓶口貼相比,可為未使用完的醫用瓶口貼提供無菌的密閉保存空間,防止未使用的醫用瓶口貼暴露在有菌環境中而引起污染。同時該裝置也可減少護士在揭取醫用瓶口貼時其粘貼面可能與其他有菌物品接觸的機會,減少污染的發生,避免在使用時引起輸液瓶口的污染,甚至導致輸液瓶內藥液污染而引起患者發熱等輸液反應[11]。
4.2.3 可減少護患糾紛、護理風險問題的發生、改善護患關系 研究顯示[12],護士在進行靜脈輸液操作過程中的差錯與漏洞、輸液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輸液反應與并發癥等是經常引起護患糾紛和護理風險的主要原因。該套裝置可以通過減少空氣中的細菌和塵粒附著于輸液瓶口,阻止附著于輸液瓶口的細菌和塵粒在進針時進入藥液,從而避免因藥液污染而造成患者局部或全身反應,進而降低護患糾紛與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并改善護患關系[4]。
綜上所述,印章式醫用瓶口貼結構簡單,體積小,醫護人員可隨身攜帶。操作簡易,可優化醫護人員工作流程,提高臨床工作效率。另外,該套裝置采用抗菌醫用材料制作,有利于未使用醫用瓶口貼的保存,并可避免藥液封存過程中瓶口貼的污染,降低靜脈輸液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但本產品目前尚處于設計研發階段,還未進行臨床試驗。因此,在臨床使用中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故待成品制成后有待進一步調查、修改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