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摘要】訪談節目本質上是一次人際傳播,不同的主持人給訪談節目打上了不同的烙印。訪談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或者交流情感。不管是獲取信息,還是交流情感,實現訪談目的需要雙方建立關系。這與心理訪談當今的來訪者中心取向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通過柴靜的采訪,闡釋心理咨詢基本技能在訪談節目中如何更好的建立關系,實現訪談目的。
【關鍵詞】訪談節目;柴靜;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88
柴靜的《看見》也許不被大眾所知,但是柴靜這個主持人她的風格卻獨樹一幟,經常被研究者用來分析訪談節目。她以平靜理性作為其訪談特色,備受觀眾喜愛。柴靜在《看見》中的采訪技巧令人十分欽佩,在《網癮之戒》中,她既能和網癮少年建立關系、捕捉信息;也能和楊永信建立關系,平等對話。而在三大著名主持人采訪同一名對象(周星馳)時,她的個人訪談風格也十分突出。相比于楊瀾的知性和學術化,魯豫過于鄰家的平淡,她既能以平淡的語氣提出犀利的問題,也能從心出發,以開玩笑的方式走進被訪嘉賓的內心。這些訪談技巧與心理咨詢中使用的技巧異曲同工。
1. 訪談節目中主持人面臨的問題
1.1 訪談對象深陷輿論旋渦不便表達
從被訪對象中采集到訪談信息,完成采訪目的是有挑戰的,在遇到一些處于輿論旋渦中的被訪對象更是如此。這些被訪對象,他們可能會像“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因為發表的觀點不屬于社會主流意見而選擇沉默。這種沉默屬于拒絕訪問的一種。而有的被訪對象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撒謊或者隱瞞信息。被訪對象的言行不被當下環境認可,而且有的敏感話題會讓受訪對象有恥感,這些增加了訪談的難度。
1.2 主持人不熟悉被訪者所處生活環境
因為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年齡、興趣等差異,一個訪談節目主持人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不熟悉來訪者所處的生活工作環境實屬正常。雖然在訪談前進行資料檢索是主持人必備的基本功,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主持人并不能理解所有來訪者的生活環境。尤其是一些與主持人的生活、興趣產生巨大差異的被訪對象,很難靠資料讓主持人理解被訪者所處的環境。
1.3 訪談對象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配合訪談。
一個好的訪談節目,需要好的主持人,更需要善于言談,有話談的被訪者。有的被訪者可能在真實的人際交談環境中,可以和主持人對答如流、侃侃而談。但是在面對鏡頭時,卻容易目瞪口呆,無法言語。但是好的來訪者也需要主持人的引導,主持人可以通過一些咨詢技巧使得被訪者在鏡頭前比較自如。不僅如此,這些心理咨詢的技能還能更加走進來訪者的內心,做出更精彩的訪談節目。
2. 如何使用心理咨詢的技巧解決訪談中遇到的問題
2.1 具體性技術+面質技術解決敏感問題
心理咨詢中,心理咨詢師會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們所敘述的思想、情感、事件是模糊、混亂、矛盾、不合理的。咨詢師需要使用具體性技術,以“何人、何時、何地、有何感覺、有何想法、發生什么事、如何發生”等問題,協助來訪者更清楚、更具體地描述其問題。面質又稱對立(性)、對質、對峙、對抗、正視現實等,是指咨詢者指出來訪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觀念、行為的矛盾,促使其面對或正視這些矛盾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在訪談節目中,面對一些敏感問題,被訪者也可能避重就輕,導致主持人/記者沒有辦法訪談到有效信息。有時候,來訪者所處的位置和身份地位也會讓她無法直接言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具體性技術+面質技術不僅能讓事件得以清晰的展示,也能給觀眾自己判斷的空間。
在柴靜的一期訪談《網癮之戒》中,輿論旋渦席卷了楊永信的網戒場所。很多通過行為治療“矯正”網癮的孩子,他們都在網上批判楊永信的治療。如何去采訪正在接受治療的孩子是擺在記者面前的難題。一方面,如果沒有當事人的資料,整個采訪的說服力會降低。另一方面,正在接受治療的孩子能夠據實相告嗎?在采訪阿朵(正在治療的孩子)時,她剛開始想避重就輕,不去聊電擊對她帶來的傷害,但是在具體性技術+面質技術的提問下,她最終呈現了比較完整的事實。這里的面質指的是被訪者的非語言和語言符號出現了矛盾的情況,因為非語言較難控制,所以訪談中以非語言為主。
柴靜:你在這兒接受過電擊治療么?
阿朵:接受過。
柴靜:疼么?
阿朵:有一點疼,但不是很疼。
柴靜:你能接受么?
阿朵:能接受。
柴靜: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疼呢?
阿朵:它能讓你大腦清醒,在內心深處思考問題。
柴靜:為什么疼痛就能清醒呢?
阿朵:只是一點點疼,就是微疼。
柴靜:你覺得你是真的清醒了,還是說因為害怕就服從了。
阿朵:真的清醒了。
柴靜:真的嗎?
阿朵:真的(邊流淚邊說)。
柴靜:為什么哭呢?
阿朵:我沒有(淚流不斷)。
柴靜:你在流眼淚了。
阿朵:沒有。
2.2 傾聽解決無法理解被訪者所處環境的問題
傾聽是指咨詢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向來訪者傳達一個信息,我正在很有興趣地聽著你的敘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納。楊瀾和柴靜在訪談中都采訪過同一個被訪對象——周星馳。在訪談中,楊瀾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很多影評人對周星馳電影的評價是“結構主義”“黑色幽默”等。因為楊瀾的背景和節目定位,她一直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思維是學術派的角度。但是周星馳的電影表演和導演都不是學術派的風格,整個訪談呈現出一種主持人比被訪者說更多話的現象。在訪談中與被訪者差異較大的情況下,相比于一直不間斷的提問,傾聽才是最佳選擇。在傾聽中,我們可以更了解被訪者的真實情況。
但是訪談節目中的傾聽和日常生活中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的傾聽比較隨意或者沒有目的性。但是在訪談節目中,因為采訪目的需要通過提問和采訪氛圍實現,但是如何讓被訪者能感受到你在傾聽,就需要采取主動傾聽的姿態,要有目的去傾聽。柴靜在訪談周星馳時,從語言和非語言上都呈現了傾聽的姿態。一方面,她的身姿永遠前傾,對被訪者保持積極關注。另一方面,她會詢問一些自己不懂的細節,讓整個情境得以具體呈現。
談及周星馳的電影,總免不了主角對功夫的喜愛。談及《功夫》時,楊瀾更多想到的是“黑色幽默”“結構主義”這種專業術語,這讓并非科班出身的周星馳很難回答。而且她頻繁打斷周星馳的回答,繼續自己的提問提綱,這讓整個節目不夠流暢,也無法讓觀眾體驗到雙方交談的魅力。但是在柴靜的訪談中,談及功夫時,柴靜問到她小時候是不是也會練習功夫。周星馳談及小時候練習鐵砂掌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所以找校長想開班教學時。這樣一件小事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關注,但是柴靜表達了對童年周星馳的積極關注,并在這個情境下繼續追問,她問了校長是怎么回答周星馳的,以“然后呢”這個經典提問得到了一個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場景,因為校長讓周星馳“出去”。積極傾聽不是指得到某個答案后就立刻離開,而是指對被訪對象保持積極關注,對被訪對象所述內容和情感保持關注,傾聽對方的回答,在持續追問,尋找被訪對象的AB面。
2.3 同理心+自我開放打開來訪者心扉
羅杰斯認為,同理心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自我開放亦稱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詢師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與來訪者共同分擔。這種自我開放的心態,如果能輔以同理心,可以大大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這對訪談節目主持人和被訪對象來說也是如此。
在柴靜訪談周星馳中,她使用了大量的自我開放技術。第一、用自己因為周星馳也買了《演員的自我修養》這本書。第二、用自己的小伙伴小時候也練習鐵砂掌引出了周星馳小時候練習鐵砂掌的故事。第三、在周星馳談及使用《一生所愛》做《新西游記》的片尾曲時,很多人都說他是江郎才盡,柴靜卻說,她以“有時候就是不由分說的就想這么做”表達了自己對周星馳的理解。這種同理心和自我開放同時兼備的做法,使得這場采訪呈現了很多“高光時刻”。周星馳也對她的理解連聲表示感謝,這種訪談節目主持人和被訪者之間觸及心靈的交流,能給觀眾帶來震撼和深思,也能進一步促進主持人和被訪者之間的交流。在這場節目中,她甚至提及了周星馳的婚戀這種十分私密的問題,還以“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你面前,只不過你沒有珍惜”這種“雙關”話語讓整個訪談上升了一個層次。
在周星馳悵然說“還有人會和我結婚么?”柴靜說道“怎么不會”?這些在同理和自我開放的基礎上,拉近和被訪者的距離。同時,也體現了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人文關懷。
一個優秀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就像人心的向導,可以帶我們領略一個人內心深處不同的風景,這和心理咨詢師也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功夫在詩外”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應該走向更多領域,學習更多適合談心的“錦囊妙計”。
參考文獻:
[1]Rita Sommers-Flanaga.心理咨詢面談技術[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趙杏坤.電視訪談節目的傾聽設計[J].現代視聽,2010,000(0S1):P.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