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佳
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崛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國消費者欲望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國產汽車自主設計品牌開始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植入于汽車造型設計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互相碰撞與融合,給人類未來汽車設計發展趨勢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1、給中國汽車設計注入新活力。由于汽車的誕生、發展和汽車文化的形成都在西方,因此汽車造型深受西方文化和主流審美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中國也開始關注汽車設計。如果中國設計師渴望在汽車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獲取中國消費者的青睞,那么他們必將設計靈感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客觀來說,中國汽車設計的開始階段便在不斷地模仿,之后又不斷地隨著客戶的需求而改變。作為肩負歷史使命的中國設計師,若想肩挑民族重擔,就得需要無限豐富的創意與靈感的源泉。而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寶庫的出現,令設計師們求之不得、欣喜似渴。中國傳統圖案僅憑視覺元素,就可成為一面鮮艷的旗幟,更不用說其為中國本土化設計注入更深層次的內涵與底蘊。
2、適合中國消費者,刺激消費。隨著各類前沿科技的應用使得汽車逐步從人們心中象征財富、地位的標志逐步轉變為與人類交流的信息平臺,出行的代步工具成長為富有自己情緒表達的陪伴伙伴。今后汽車發展的最大障礙已經不再是技術上的限制了,而是設計師的思維限制。作為本土設計師,中國設計師有著更加了解消費者喜好、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等優勢,基于此進行的設計思考更容易符合中國消費者出行方式、引起消費者共鳴從而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譬如美國多元的文化使其概念車更加地新穎多樣;而日本設計則恰恰相反,其務實大于想象,技術勝于藝術。由此觀之對于中國消費者,植入了中國傳統含蓄典雅的格調元素的汽車才更具有令他們熟悉的性格與特征,但切勿生搬硬套,否則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1、由表象仿生進化為想象仿生。中國汽車造型設計需從單純的表象仿生行為進化到想象仿生。通過更加抽象、隱喻的設計手法賦予其文化內涵,并使其具有文化審美傳承的能力。獨特的設計文化與理念,才能誕生與眾不同的汽車造型,比如保時捷的溜背與蛙眼設計、寶馬別具一格的進氣格柵等。這些設計哲學與理念往往根植于本國的傳統文化。
先前的中國設計,設計師希望通過典型的意象運用(飛龍、彩云、中軸線等)簡單直白地引起消費者的文化共情,但此時汽車的造型與內涵并不匹配、物質與精神分離。因為我國傳統的造物方式講究以形寫意、形神具備,通過整體的風格表達引導消費者追尋自己內心渴望的出行方式,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依靠與營養。而表象仿生割裂了設計創新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紐帶,失去了沃土的栽培,必定走不了長久。
真正的想象仿生是一種前瞻性和創想性文化仿生模式,它超越常規的文化仿生,對潛在文化的洞察,預想未來文化的發展。這就要求當代中國設計師提高自身修養,對中國傳統文化葆有更深層次的見解,如此才能在汽車的外觀設計中畫龍點睛,將文化傳承運用至爐火純青之境地。
2、一體化。隨著智聯網汽車的發展,未來汽車將成為一種更加全面、智能、高效的移動代步工具,同時未來汽車將向著集成化、智能化、系統化、全員化的方向發展。我們的設計師在學習先進的設計理念時,也應將傳統文化巧妙地植入其中,把握新能源技術和互聯網智能汽車等汽車變革時機,確立自己的設計理念,結合新技術進行原創設計,從而塑造具有中國獨特風格和美學價值的汽車。
將民族個性融入汽車設計中,是讓汽車設計在眾多設計語言中脫穎而出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汽車設計進行良性循環的主要方式。譬如因為日本人有限的生存空間促使日本汽車最大化空間規劃;浪漫與熱情的天性賦予拉丁文化的車動感而富有活力;法國與意大利的車則引領潮流,永遠走在造型設計的前端。
不同的文化底蘊孕育出的汽車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其彰顯的文化自信和價值理念輸出則給汽車造型設計注入靈魂——賦予其人格與內涵。雖然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汽車的消費和生產大國,但中國并沒有形成成熟的汽車文化,汽車設計仍在借鑒和摸索的階段,但相信通過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適合本國獨特的文化設計理念,在不遠的未來能夠看見中國傳統文化成功植入汽車造型設計中。
參考文獻:
[1]伍賽特.汽車先進設計技術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展望[J].機電技術,2019(05):112-116.
[2]孫慧,遲瑞豐.淺談中國傳統符號元素在汽車造型中的體現[J].機電工程技術,2017,46(09):24-26+88.
[3]張安.基于文化仿生的汽車造型設計探究[J].工業設計,2017(12):51-52.
[4]馮秀云.中國傳統圖案元素在汽車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0):111-112.
[5]張巡,張家祺.探析汽車造型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5(08):145.
[6]盧嘉.未來汽車理念[J].黑龍江冶金,2010,30(04):60-62.(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