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際,月餅成了搶手貨,各大月餅品牌使盡渾身解數“爭奇斗艷”,奇葩月餅層出不窮。
年年擠破頭,年年都要賣,因為月餅真的很賺錢。有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其毛利率高達近六成。因此,分析認為,即便今年面臨原料成本上漲,月餅依然是門好生意。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與“月餅”有關的專利申請信息超1萬條,目前處于有效狀態的有1800余條,大多數是外觀專利,奶瓶形狀的月餅就是其一。專利介紹顯示,“奶瓶月餅”形狀如奶瓶一樣。除此之外,奇葩的月餅專利還有“河蟹月餅”“雪糕月餅”等。作為外觀專利,這些月餅的外形分別為河蟹形狀和雪糕形狀等。此外,還有鏤空環形月餅、可分離多層月餅等,花樣繁多,不勝枚舉。
除了這些外形奇特的月餅,用料五花八門的月餅也很多。螺螄粉味、小龍蝦味、芥末三文魚味、大閘蟹味、鮮肉味、奶茶口味……各種奇葩月餅,應有盡有。
今年的月餅商家們還推出了更多新玩法。如月餅×絲巾、月餅×酒、月餅×風箏的商品跨界組合……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月餅銷售額從2015年的131.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05.2億元,呈現上升趨勢。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國民對傳統節日更加重視,走親訪友的需求將繼續復蘇,2021年中國月餅銷售規模將達218億元。
與此同時,市場份額越發向頭部市場集中,大量中小企業出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月餅企業注冊數為2522家,同比下跌11.5%;目前我國在業、存續的月餅相關企業共計2.3萬家,較2020年底有所減少。2021年1至8月,月餅企業新注冊量為783家,同比下跌51.3%。當下月餅玩家們主要分三大陣營:老牌餐飲企業、烘焙/糕點企業、跨界企業。近年來,跨界玩家們越來越多,例如賣奶茶的喜茶、奈雪的茶、賣堅果零食的良品鋪子等,都想分得一杯羹。
與前兩者相比,跨界企業本身自帶流量,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和話題度,更容易成“網紅爆款”,但《2020年月餅數據消費報告》指出,跨界企業普遍采用代工模式,在技術、配方等方面往往不具備優勢。
(摘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