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色英雄信仰是對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到建立新中國過程中涌現的英雄們的崇敬與敬仰,對他們的愛國主義、堅持不懈和不怕困難等優秀精神品質的學習。而經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當今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的現狀、問題與成因,從而提出加強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可行性對策。如今,做好對紅色英雄信仰譜系傳承工作有利于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更好地為國家培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紅色英雄信仰 大學生 新時代
引言
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代表,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面對高校大學生對紅色英雄文化缺乏高度重視和惰于自主思考、流于形式等問題,高校和社會需要在我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意見指導下,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以革命英雄的優秀品質為學習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努力奮斗。
一.加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的必要性
宋紅云將英雄精神的內涵歸納為愛國精神、信仰精神、奉獻精神、奮斗精神、敬業精神五個方面。一個個紅色故事,一位位革命英雄,既濃縮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也體現著時代的價值追求。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精神的洗禮;每一次對紅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傳承。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位位革命英雄的血淚史,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辛探索和責任擔當,沉淀著無數革命先烈的赤膽忠心和奮斗犧牲。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為掩護鄉親干部,不顧自身安危將敵人引入埋伏圈;革命烈士邱少云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也一動不動;巾幗英雄劉胡蘭拒絕投降,被日軍鍘死在鍘刀之下……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里深藏著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張偉認為紅色故事、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所形成的紅色英雄文化被歷史賦予博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強勁的社會感召力,嵌入中華兒女的靈魂深處,成為民族生存及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代表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肩扛著歷史的使命與擔當,國家與民族的繁榮興盛與大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新時代高校開展紅色英雄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幫助他們樹立回報國家的遠大志向,同時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涵的領會,真正理解社會主義和熱愛社會主義。陳晶瑩將高校開展紅色英雄文化教育的意義分為三個層面來敘述,微觀層面: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中觀層面: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宏觀層面:有助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因此要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以革命英雄為學習榜樣。習近平總書記說:“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當代大學生身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需要以愛國精神為支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社會建設而埋頭苦干。
二.關于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的問卷調查及問題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高校,且所學專業多樣,有師范、金融、醫學、自動化、法學、計算機和建筑等,使得調查的結果更具有普遍性和說服力。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者的政治面貌大部分為團員,對于紅色英雄文化相關活動的參與度較高,其曾經所在小學和中學也舉辦過與紅色英雄文化相關的活動,并且他們看過并推薦了許多紅色影片,如《我和我的祖國》、《小兵張嘎》和《金剛川》等作品,而且普遍認為學習紅色英雄文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學習和傳承紅色英雄文化與精神,了解革命英雄事跡,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生活等。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者絕大多數都去看過與紅色英雄文化相關的影視作品或者去參觀相關的旅游遺址但存在從未看過或參與過這些文化活動的現象。而且大學生對于紅色英雄文化活動的參與積極主動性不高,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人自發主動地去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大多數人則是被動地通過學校活動、老師同學家長的推薦和利用新媒體形式如觀看抖音短視頻等稍微進行了解。針對學校開展對紅色英雄文化的宣傳活動問題,多數人期待大學以舉辦相關文藝活動或開設社團還有通過網絡新媒體形式如播放相關影片和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極少數人選擇寫論文或做作業的方式。
參與調查問卷的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對紅色英雄文化缺乏高度重視和積極主動性,雖然經常參加活動,但缺乏自主思考、流于形式。有許多人覺得雖然知道學習紅色英雄文化的必要性但是很難將它們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更不用說在現實中運用實踐。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許多大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撐,那么就極易在文化洪流中逐漸迷失方向。
三.解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紅色英雄信仰缺失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一)舉辦紅色文化活動,促進校園氛圍
高校應該舉辦與紅色英雄文化相關文藝活動或開設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娛樂中有所收獲。校園是大學生日常活動的主要陣地,應當豐富校園的文藝活動。在重大節日如國慶節、建軍節等,舉辦文藝活動和社團活動,將紅色英雄文化融入到唱歌、舞蹈、舞臺劇的形式中,以動人的歌聲,靈動的舞蹈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故事,將表演者帶和觀眾帶入革命年代的情境中去,以真情實感、聲情并茂的演繹與他們的內心產生情感共鳴。
(二)發揮短視頻優勢,增強紅色文化傳播
利用網絡新媒體形式如播放相關影片和短視頻等進行宣傳,據《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20-29歲占比20.5%,可見大學生在互聯網中極具活躍性,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視頻網站鼓勵產出優質的短視頻內容,提升短視頻內容占比。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資源,通過播放紅色影片和發布短視頻等方式,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將紅色英雄文化思想嵌入幾分鐘的短視頻中,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需求和時代潮流。
(三)合理利用名人效應,講好紅色故事
以青年大學習為例,學習優秀宣講活動的開展模式,青年大學習是共青團中央為組織引導廣大青年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引向深入組織的青年學習行動,成功運用“名人”效應,緊跟時代潮流,以老番茄、王冰冰等優秀青年作為領學人,吸引了廣大學生們的注意,提高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可以從中借鑒,利用線上或線下的方式,邀請知名校友和優秀青年到校或在網絡上進行紅色英雄文化主題的宣講。
(四)豐富教學課程,強化精神信念
高校需要努力辦好思政課,開設思政課課程,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重要理論知識。需要引導高校學生深刻地理解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通過歷史學習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懂得敬畏歷史,要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同時大學生還需要擁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掌握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希望通過開展豐富的思政教學課程,能夠引導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堅定的馬列主義信仰、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堅定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宋紅云.論習近平推崇的英雄精神[J].改革與開放,2019(06):34-36.
[2]張偉.紅色英雄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06):10-11.
[3]陳晶瑩. 新時代大學生英雄觀培育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20.
[4]習近平. 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30(002).
作者簡介:
陸子信(2002-),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2021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9968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