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立珍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品中的“珍寶”,制壺匠人利用紫砂泥的自身優越性能,不懈探索、廣泛吸收一切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使紫砂壺藝術不斷發展壯大。經典紫砂壺型反映了歷代制壺匠人所付出的努力,為紫砂壺藝術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金鐘壺”是紫砂壺經典款式之一,仿古鐘之形制成,古樸莊重,有悠揚、空靈之境界。圖1作品以“金鐘壺”為基本造型,在其中結合了適當的裝飾,使作品的個性更加突出,彰顯了“金鐘壺”造型結構的“力”之美與作品的“氣”之特征。

圖1 金鐘壺
“鐘”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重要的計時工具,只不過在形態上有所不同。“金鐘壺”所模仿的是那種懸掛著的、需要用工具擊打的大鐘,常出現在鐘鼓樓或寺廟之中,具有莊重又空靈的氣質,“金”字則源于紫砂泥的特征,“金鐘壺”也就具有華美又莊重的美感,是非常能體現中華民族氣質的。
紅色系的泥料是紫砂壺創作中的“常青款”,具有濃厚的古典韻味,代表了中國人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心理,“金鐘壺”運用這一泥料制成,整個壺體表層是古典的棕紅色,表面細膩光滑,沒有一點瑕疵,泥料的紋理也在作者的精心調和與打制下變得極為細密,使壺表面猶如絲綢一般,光滑又干凈。泥料的色彩是比較飽滿的,但由于有棕調的加入,光澤也控制地較為低調,所以作品沒有張揚奢華之氣,與“金鐘”的氣質是比較符合的。
“金鐘壺”的造型就是一個大鐘的形狀,基本結構是一個圓柱形,筒身上部與頂部之間的過渡非常圓潤,形成了弧型的頂部與圓肩,接近鐘的造型特征。壺蓋與壺身完全融為一體,邊緣形成的細細接縫體現了工藝對這些細節部分精心地處理。壺蓋與壺身的“合體”保證了鐘的造型的完整,一眼望過去便能體會“金鐘”之意。壺的整體造型是“直上直下”的,筒身弧面平整沒有外擴的弧度,顯得中規中矩。在壺底部,創作進行了鑲邊處理,壺底部直徑明顯大于頂部,這樣的形態非常符合鐘的特征。彎嘴與帶有“飛”的耳狀環形把手對稱鑲嵌在壺身兩側,與壺身線條銜接自然,壺鈕是橋形的,鑲嵌在壺蓋中央,兩側短柱直且平行,頂部線條中央較尖,兩邊飛起,形似飛檐,增強了作品的古樸美。
壺體的造型結構體現了金鐘的沉穩、莊重之美,是一座輝煌的金鐘。雖然壺體非常小巧,但不乏力量感,作品的“力”之美便是來源于此,這種“力”是堅毅、挺拔與不屈,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作品的線條規矩但不死板,有靈活瀟灑之姿,構成了作品的“氣”,這“氣”隨和、自在與爽朗,折射出中國人的性格。
“金鐘壺”壺身中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運用了兩種不同的裝飾,以精美裝飾打造出作品的個性,弘揚了工藝精神。在壺身中部,創作用兩條平行線橫向環繞壺身,圈出了一款空間,并在偏上部分又用一條紋線環繞壺身,形成了三線平行的結構。這條帶子就像是壺的腰帶一樣,以鮮明的層次感從視覺上擴大了整個壺體的空間,并區分上下部分裝飾。
壺身上半部分是陶刻文字裝飾,這是紫砂壺中比較常用的裝飾技法,此壺的卓越之處在于字數非常多,每一個文字更是只有米粒大小,在壺身上方排列整齊,看上去非常精細,也非常令人驚喜。這細小的文字都是創作者一個一個雕刻上去的,即使是在紙上寫這樣小的文字都相當困難,可見雕刻難度,作品的工藝水準與藝術價值也就由此升級。在壺身下部,創作運用的是傳統圖騰裝飾,采用雕刻工藝完成,位于壺身最下部,同樣環繞壺身一周,與“腰帶”部分保持平行,整齊清晰。圖騰裝飾紋樣線面結構立體,有浮雕之美,可以看作是對浮雕工藝的借鑒。
裝飾工藝使作品更加精致,在形象上也更接近古鐘模樣。創作進行裝飾時所耗費的心血和精力也是一種“力”之美,這種不怕困難和麻煩的藝術態度也是“氣”的體現,使作品內涵更加深厚,展現了紫砂“金鐘”那與眾不同的風采。
“金鐘壺”繼承了古鐘的古樸與悠揚,發揚了紫砂壺的工藝精神與獨特的藝術美感。本文從“力”“氣”兩個方面對“金鐘壺”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藝術特色。經典款式對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要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礎上表達個性,持續探索與創新,中國紫砂壺藝術將如金鐘之聲一般響徹云霄,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