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余妹
宜興紫砂壺有幾百年的歷史,紫砂壺從原本的傳統實用器具搖身一變,升華成為兼具實用性及藝術觀賞性的藝術品,在世界各地都飽受贊譽。紫砂壺的產地源于宜興,在宜興靈動的自然氣息以及深厚的人文氣息的長期浸染之下,紫砂壺散發出雅俗共賞的氣質。從紫砂壺起源一直發展到現在,贊賞紫砂壺的文章可謂是數不勝數,名言妙語更是絡繹不絕,也由此可見,紫砂壺不僅承載了人們的奇思妙想、個性智慧以及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彰顯了人們對于紫砂壺的熱愛與追捧之情。紫砂壺實際上是一件具有靈氣的物品,只有真正懂壺、愛壺之人才能夠靜心聆聽,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內涵與精髓。一壺茶、一個人,細細地欣賞和品味,沒有任何的喧囂摻雜,感受著紫砂壺一點一滴的變化,體會其中本質的純正和真誠。
藝術是時代的產物,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從中也能看到其時代的風貌和特征。紫砂壺也是如此,在發展的過程之中,不斷地緊跟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從而貼近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紫砂壺發展至今,誕生了眾多人才與精品,多數紫砂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傳統基礎上演變過來。因此,當代的紫砂藝人是站在前人們的基礎之上,在傳統之中傳承與創新,融合傳統與時代的特征,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從而得以不斷地推陳出新,致使紫砂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始終獨樹一幟。
圖1紫砂作品“石竹小徑壺”整體的造型是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紫砂藝人自身的一些想法和創意,進行創造和制作,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圖1 石竹小徑壺
縱觀此壺整體造型,是以圓器為基本形體,整個壺身圓潤而又飽滿,像是一個圓柱形,分布也較為均勻。壺身的下端直接歸為平整,作為壺底,穩定地立于平面之上;壺身上端則十分自然、圓滑地過渡到了壺肩,一氣呵成;圓形的壺口與壓蓋式的壺蓋之間契合得十分緊密,宛如嚴絲合縫一般;蓋面則微微隆起一定的弧度,使得整個壺蓋看起來更加飽滿;壺鈕的形狀十分獨特,就好像鵝卵石一樣,圓潤飽滿的一顆,上面的紋理錯亂復雜,卻十分的清晰明了,光滑的外表晶瑩剔透,小巧而又精致,實屬整個造型之中的點睛之筆。在壺身的一側自然地延伸出彎流的壺嘴,壺嘴則是以竹節為原型進行制作;壺把同樣也是,兩者形成相互對應的關系,圈形的壺把彎折有度、流暢自然,將竹節形狀的特點也都刻畫得生動形象。
整體的造型端莊而又穩重,將“石”以及“竹”兩大主題都融合進紫砂壺之中,共同彰顯出別具特色的造型特征。與此同時,紫砂藝人還在壺身上陶刻了一段“小徑”,為人們營造出了一幅“石竹小徑”的意境感與畫面感,當人們在欣賞和品味這把紫砂壺的時候,仿佛身臨其境一般,走在了石竹小徑之上,清新的空氣、幽遠的意境,再喝上一口紫砂壺所泡出來的茶,多么舒適而又愜意啊。
不管是竹子還是石頭,都是文人雅士十分喜愛的自然景觀,也是宜興的一道風景線,飽含了濃厚的地域文化內涵。竹子青翠挺拔的身姿,被人們譽為風度瀟灑的君子,從古至今,有許多人們稱贊和歌頌竹子的品格與精神詩句,更有無數人從中汲取靈感,寄予思想與情感,從而創造出許多精妙的作品。人們之所以對竹有如此的向往和追求,除了其實用價值及欣賞價值之外,更是因為它的精神價值,是人們情感的寄托與精神的向往。而石頭,它的形狀千姿百態,同時又通靈剔透,我們常常在畫中以及詩文之中看到它的身影;石頭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返璞歸真的樂趣,也能夠帶給我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境。紫砂作品“石竹小徑”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幅“曲徑通幽處”的意境,令人為之神往、流連忘返,真可謂是別有一番風味。
紫砂壺的造型雖然千姿百態、精妙絕倫,但這不是對傳統工藝進行傳承和模仿就能夠達成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紫砂藝人的不斷創新之下,才有了現如今這精彩紛呈的造型體系。對于當今的紫砂藝人來說,既要在傳統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傳承,更要能夠懂得將傳統與時代特征融合起來,融入新的想法和創意,才能夠不斷地創造出優秀的紫砂作品,使紫砂藝術不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