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涵

圖1 紫氣東來
紫砂壺是一種包容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從根本上講,紫砂壺與茶文化存在著最直接的聯系,茶文化追求的自然也就是紫砂壺創作的追求。茶是千滋百味的,人生亦如此。茶文化雅俗共賞,紫砂壺的創作吸收一切優秀的高雅與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精致雅氣又具“親民”的氣質,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充足的創作動力。
“紫氣東來”是中國的一個成語,比喻吉祥的預兆。“紫氣東來”紫砂壺將這一成語作為藝術主題,就承載并表達了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此壺設計靈巧精美,尤其是線條運用非常有特點,本文根據紫砂壺的基本組成,通過分析作品的泥料、造型與裝飾闡釋了作品藝術設計的特點及內涵的表達。
紫砂壺之名源于泥料“紫砂泥”,正如這一名稱所表達的一樣,紫砂泥原泥就帶有紫色光,十分獨特,中國人認為紫色象征尊貴、吉祥,自然也就對紫砂泥有了認同感。但紫砂泥并不是只有紫色,燒制后呈現出紅色的泥料在紫砂壺創作中同樣十分常見,也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紫氣東來”壺選擇了紅色泥料來制作,這是有很深的文化原因的。在我國紅色是吉祥、喜慶、熱情等正面情感的象征,很受國人的喜愛,用鮮亮的紅色來象征吉祥的紫氣非常貼切。壺表面配合泥料細膩的紋理和工匠精心打磨,色彩明潤紅亮,更顯光彩,如閃耀著紅色的光芒,古色古香,令人振奮。泥料不僅體現了制泥工藝的水準,也展現了紫砂壺的藝術自信,在表現紫氣內涵的同時,展現紫砂壺創作對工藝的高標準要求和中華民族的色彩文化。
縱觀中國大量的傳統陶瓷茶壺,圓形是常見的造型,是基本造型結構之一。“紫氣東來”壺采用了圓形造型,壺蓋連同壺身共同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球形,簡潔又清楚,很好地展示了作品的結構特征。壺身圓潤飽滿,像一顆大大的珍珠,足見作者對作品整體造型的把握和細致的調節。從正面看,壺身的外部輪廓是完整的圓線,首尾相接,一氣呵成。壺面的弧度呈均勻變化趨勢,使作品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一個非常飽滿的圓形,正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智慧。壺蓋與壺身銜接僅形成一條細細的接縫,幾乎隱形,保持了整件作品表面的干凈整潔。
簡單的一彎嘴與耳狀環形端把鑲嵌在壺的兩側,二者保持同一高度,是完全對稱的。壺鈕的造型別致,是流線型的,以左側為起點延伸出線條與壺嘴保持平行,在與壺嘴尖端達到同一條水平線后轉向右下方,末尾形成回轉的彎鉤,如一朵浪花,充滿躍動感。把手下部末端也向內轉,上端帶“飛”,與壺鈕右側線條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壺嘴、壺鈕與把手就構成了一個三角結構,壺身上部整齊又堅固。
“紫氣東來”壺比較有特點的部分在壺足上,三只壺足鑲嵌在壺身底部,呈微微外撇的造型,前端比較圓,創作又在上面用紋線進行了裝飾,三足看上去就像貓爪,非常可愛,為作品帶來了趣味感。
作者在壺身上運用了紋線裝飾,連接壺嘴線條與把手上部線條,左右的一體感更強,壺身上下則分為兩層,壺面就有了立體感。在紋線右側上部是幾朵向上延伸并卷曲的浪花,與壺鈕呼應,再配合把手上的“飛”,作品中就有了海浪奔涌的美感,增強了趨勢,象征“紫氣”正在“東來”,使人們在這樣的期待中感受幸福、吉祥或團圓等美好事情的到來。
圓圓的壺身象征團圓、完美或圓滿等美好含義,與紫氣東來的吉祥內涵是相符合的,壺鈕與壺足的造型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感,海浪裝飾看似與作品主題相差甚遠,實際上是以“水”表“氣”,使這“紫氣”有了具體的形態,對于作品主題及內涵的表達都更加具體。線條運用是作品的一個亮點,在線卷線舒中,作品有了神采飛揚之美,有了蓬勃之感才能紫氣東來。
作者從“紫氣東來”的內涵出發,設計的每一部分都體現出紫氣東來的形象感與其所包含的吉祥意義,用非常生動的藝術造型表達了美好的祝福,將中國吉祥文化與紫氣東來這一成語的意義以精美的紫砂壺藝術表現出來,展現了吉祥文化對紫砂壺藝術的積極影響,以及紫砂壺藝術對吉祥文化的接受與主動傳播。
“紫氣東來”是一件精致又活潑的紫砂壺作品,其藝術設計中蘊含著諸多吉祥元素,準確表達了作品的內涵,藝術設計和內在蘊含的中國吉祥文化,向人們展示了紫砂壺工藝的能力,也詮釋了紫砂壺創作對人們情感的關注和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