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芬
紫砂壺是中國著名的傳統陶制純手工茶壺,其以獨特、珍稀的紫砂泥為原材料,擁有典型的中國古典氣質,并具深厚的內涵、情感、精神等,為人們的飲茶及茶道活動增添了許多情趣。在幾百年的歲月中,經過代代制壺匠人的努力,涌現出大量紫砂壺經典款式,這些經典款式彰顯了紫砂壺的基本藝術、工藝以及文化特征,對紫砂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指導性作用。
圖1“柱礎竹節壺”融合了“柱礎壺”“竹節壺”兩款經典壺型,這兩款壺型既有相似之處,但各自的特征也非常鮮明,在一壺中融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形成了博大寬廣的融合之美與多層次的文化境界,揭示了紫砂壺經典壺型“再創作”的可能。
圖1 柱礎竹節壺
“柱礎竹節壺”在泥料選擇上也以古典為標準,烘托造型的氣質表現。從色彩上看,壺的表面是淳樸素雅的棕色,有木質感,是令人感覺到親切和清新的色彩。從質地上看,壺表面非常光滑,說明泥料十分細膩。這種細膩一方面來源于泥料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則源于作者的精心調制和對泥料特性的充分把握。仔細看泥料的細節,它的砂質肌理非常清晰,保留著自然底色,表面帶有微微的珠光感,強化了作品的精致感與藝術感,體現出了紫砂壺工藝制作的精細化程度,為作品打造出古韻悠然之美。
柱礎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構建,也稱“磉盤”,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一般木質建筑中均包含柱礎結構。柱礎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柱礎的造型、裝飾也漸漸豐富起來,是代表中國古代建筑工藝特征和審美的重要結構之一。
“柱礎壺”于清代時期出現,作者將建筑美移植到紫砂壺創作中,的確極富新意。從此壺造型上看,整體接近于一個圓臺,頂面直徑要明顯小于底面直徑,重心偏下,十分穩定。壺蓋基本與壺身融為一體,頂面略帶有弧度,使壺體頂面飽滿起來。筒身部分比較有特點,由上至下緩緩向外展開,末端微微上揚,形成了縱向的明顯弧度,看起來像是飛揚的裙擺,靈動飄逸。壺的底部鑲嵌有底座,底座有明顯弧度,底面平整,使壺保持平衡。在光線襯托下,壺看上去如同“懸”在平面之上,形成了虛實結合的效果。壺蓋中央的壺鈕主體是圓柱形,頂部的圓形更加寬大,使用起來更加舒適。壺身兩側鑲嵌著一彎流與環形端把,簡潔美觀。
“竹節壺”是紫砂壺中的另一種經典款式,模仿的是青翠的竹子,不僅具有自然美,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竹文化。在壺身上部,作者運用了兩條緊密聯系的平行立體圓線進行裝飾,看上去就像是竹節一樣,與壺身造型配合,壺中就呈現出竹段的形態。在壺嘴以及把手上部前端裝飾了竹節圖案,這兩部分就變成了姿態不同的兩條竹枝。
在壺把手下部也有竹節裝飾,它的上面還連接著一條細小的竹枝,一直到壺面上,作者就沿著這條竹枝在壺面上雕刻了幾片清晰銳利的竹葉,使“竹節”的主題更加清晰,并體現了紫砂壺陶刻技法的細致逼真,那竹葉如同自然生長在壺面上一般,為作品帶來了清新之感。
作者將柱礎作為基本造型結構,將竹節作為裝飾,層次清晰,各自特征鮮明,展現了紫砂壺經典款式的融合之美。
柱礎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建筑的智慧與腳踏實地的精神,作者重現了“柱礎壺”之形,讓人們看到了紫砂壺藝術的表現力和中國古典建筑之美,這本身就是文化與藝術之間的一種大融合。在穩定的造型基礎上,作者將竹節、竹葉裝飾結合至作品中,又將作品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竹段,那帶著韌性的壺嘴與把手與那清爽的竹葉體現了竹正直、清白與謙遜的精神品格,加強了作品的內在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內在傳統價值,以豐富的內涵彰顯了作品的文化境界。
柱礎、紫砂壺、竹節與竹葉裝飾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合三為一”體現了紫砂壺創作所擁有的開闊的藝術眼界和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性。“柱礎竹節壺”既有柱礎的莊重強大,又有竹的清新高潔,還有紫砂壺的典雅精致,向人們展示了紫砂壺藝術的別樣風采。
柱礎與竹節看似是兩樣相去甚遠的事物,在紫砂壺藝術中它們卻能強強聯合,為作品帶來與眾不同的魅力。“柱礎竹節壺”的融合之美與文化境界,展現了紫砂壺經典款式的重要價值。在廣泛學習優秀藝術形式,融合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紫砂壺必定能帶給人們更多藝術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