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興燕
【摘? ? 要】“幼兒手工課程”中應當深度運用創客理念滲透“勞動意識”,比如,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根本,以“數字化工具”為平臺,以“倡導造物”為基點,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以分享協作為依托,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滋養品行精神。
【關鍵詞】幼兒手工課程;勞動意識;倡導造物;分享習作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6-0072-02
Develop "manual courses" and Permeate "work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k-er
(The Second Kindergarten of Yongchang County, Jinchang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YAN Xingyan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Handicraft Course" should deeply use the concept of maker to penetrate "work consciousness", for example, to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as the foundation, "digital tools" as the platform, and "advocate creation" as the basis to enrich the course content, improve children's labor skills; rely on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to cultivate children's labor habits and nourish morality.
【Keywords】Handicraft courses for children;Labor awareness; Advocating creation; Sharing exercises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國家層面之所以有這樣的“重錘”提法,只是因為當下青少年(包括幼兒)在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方面都比較欠缺,懶惰、怕吃苦、不勤儉等思想苗頭滋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全面成長,已經到了不得不加強的地步了。因此,新時代新課改背景下,要求青少年從小必須滲透勞動意識,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讓幼兒能夠隨時“看見”勞動中生命的成長,“看見”勞動中道德的純化,通過勞動拓展幼兒的精神疆域和生命疆域,帶給幼兒一種內心的浸潤,一種無聲無息的滋養,一種品性和精神上的鍛造。
強化幼兒“勞動意識”和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不能空轉,要有一定的憑借和抓手。運用“創客”理念開發“幼兒手工課程”,正是較好的“抓手”和“憑借”之一。因為“創客”的諸多理念恰恰與“勞動教育”的本質不謀而合。
一、以激發興趣為根本,滲透勞動意識
創客理念,包含了創造、創新以及動手的能力,其實也就是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其中的“基于學生興趣”正是幼兒進行手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幼兒只有對課程內容感興趣了,才會“迫不及待”地去動手創造,去自由地、大膽地“創作”,創造出來的“作品”才會有新意,才會符合幼兒的想象空間和認知水平。因此,在幼兒園手工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除了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根本之外,還要通過尋找創客教育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聯系點、生成點和實踐點,從中滲透勞動意識,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樸實、踏實、平實的勞動情懷。
如幼兒最喜歡的泥塑、沙雕、折紙、食品制作(包括食品包裝)等,其實和幼兒一起動手制作的過程,就是勞動意識潛移默化的滲透過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切是基于興趣的,是與創客理念一脈相承的。所以,幼兒投入時激情滿滿、興致盎然,自然,激情之下,勞動變得高效,過程變得愉悅。看似一個小小的泥塑作品,但那是濃厚興趣之樹開出的花朵。的確,只有從小在幼兒的心中種下“勞動”的種子,它才會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生根發芽”,到最后“碩果累累”。
二、以數字工具為平臺,呈現勞動成果
“創客”理念其中的一個元素就是利用互聯網將自己的一些思想和創意轉變為實際作品。幼兒園手工課程的開發特點就是以幼兒的興趣為中心,引導幼兒主動、積極、有創意地“創作”。不管“作品”質量如何,哪怕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小板凳”,哪怕是經不起推敲的涂鴉作品,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而當下的QQ、微信、釘釘等數字化軟件工具,都是呈現勞動成果最好的平臺。的確,創客教育中的“數字化工具”為勞動成果的高效呈現搭建了極好的平臺。過去僅僅是卡片,而現在是多維立體;過去僅僅是錄音機和粉筆,而現在是云平臺、智慧校園、“互聯網+”支撐下的多維平臺。這樣的平臺,既為“幼兒手工課程”的開發提供了便利,也為幼兒勞動成果的高效展示提供了平臺。
如,可以將幼兒“創作”的過程或者制作的“作品”制作成微視頻、PPT等,通過大屏幕、展臺、QQ、微信等多種方式展示并分享,當幼兒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大家欣賞,在班級群傳播,其中還配有優美的音樂、簡潔的畫面、簡短的說明和動畫效果時,怎能不開心激動、不激發創意呢?比如班級中蓉蓉的盆景作品被立體呈現在網絡平臺時,她是多么的歡呼雀躍,其他人是多么的羨慕。點贊也罷,評論也罷,轉發也罷,在幼兒的心中都是“閃閃發光”的,都是對他們勞動的極大認可與肯定,他們會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主動地去創造,并和親友、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養成樂于動手的習慣。教師和家長應該善于捕捉幼兒勞動中的點點滴滴,盡快轉化成微視頻或者美圖,第一時間上傳到“釘釘群”或者“微信群”,讓勞動的光輝形象和勞動的正效應充盈在“互聯網+”平臺上。
三、以倡導造物為基點,提高勞動技能
近些年來,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更不用說勞動技能的掌握了。當然,這些現象也存在于幼兒群體中,他們從小就備受寵溺,根本就沒有動手的意識,連基本的倒水和削蘋果都不會,至于洗衣服、洗襪子、掃地、拖地、擦桌子、擦玻璃、洗菜做飯等更是不會,勞動技能當然也無從談起。而“創客”理念下的幼兒園手工課程的開發,就是通過引導幼兒參與手工制作活動,倡導幼兒以“造物”為基點,提高勞動技能,這個“造物”,其實也就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是自由創造的意識,是個性發展的創新。
如,除了幼兒園手工課上的一些自設項目外,可以鼓勵幼兒在活動區域中自己“搗騰”,自己去設計,去自由“造物”,從而養成動手的習慣,提高勞動技能。或許在這“自由創意”中還會有“創新產品”問世,這樣,不僅幼兒的天性會得到釋放,思維也會得到相應拓展,這也是設置手工課的主要目的。或許,自己的“造物”比較丑陋、比較粗糙,但那有什么關系呢?畢竟是自己的雙手開出的勞動的花朵,是獨屬于自己的“杰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幼兒不正是在造物中培養了勞動的好習慣嗎?也正是在造物中萌生了樸素的勞動觀點,滋養了踏實的勞動情懷,積淀了豐厚的勞動素養。
四、以分享協作為依托,培養勞動精神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得知,“創客”理念中的“鼓勵分享與團隊協作能力”是其主要元素之一,這種思想不僅適用于新產品的開發,也適合一種精神的培養,這和《意見》中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的光榮”的思想屬于“一脈相承”。幼兒在手工創作過程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互相交流;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互相借鑒;不是孤軍深入,而是團結協作,真正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同伴分享,在遇到困惑時,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成全。這樣無形中幼兒就會養成善于動手的習慣、善于和他人分享與協作的習慣,并于動手中滲透初步的勞動意識,認識到勞動的偉大和勞動的美麗,培養良好的勞動精神。
比如合作完成剪紙活動、協助進行盆景栽培、合力做成雕塑作品;自己有勞動方面的好點子,及時分享給同桌;自己的勞動成果及時分享給另外的小朋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喜悅。或者一個主角,一個下手;一個“主攻”,一個副手……總之,在團結協作中,勞動意識逐漸萌芽,一點一滴地培育勞動素養,“勞動最光榮”等觀點正在形成。而這,正是創客視角下開發“幼兒手工課程”滲透“勞動意識”實踐中我們孜孜以求的境界。
雖然當下幼兒園的手工制作課程中也開設了諸如泥塑、折紙、剪紙等課程,注重了在具體的動手實踐中培養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可避免地是幼兒園手工活動實施存在普及性不夠、系統性不強、持久性較差、創新性不夠、實施途徑單一、評價不完善等問題。而創客理念中的“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分享與協作”這些元素正好補充并創新了當下幼兒園手工課程設置的不足。
注:本文為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創客視角下開發‘幼兒手工課程滲透‘勞動意識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1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胡媛. 幼兒手工教學中的興趣培養與活動指導[J]. 科教導刊(下旬), 2015(09).
[2] 余鳳鳳. 淺談幼兒手工課有效開展的策略[J]. 國際教育論壇, 2020(10).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