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紅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而豐富的情感,進而會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為學生精神的發(fā)育、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審美教育是基于人心靈層面的教育,是指通過藝術的手段讓人認識美,并讓這種美持久的作用于人的心靈,進而激發(fā)人的仁善之心,并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故美與善是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的,美即善,善即美。審美教育不僅僅是基于對藝術的認識,審美教育也不僅僅只發(fā)生在藝術的課堂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可滲透審美教育,讓孩子在文學藝術的世界中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在美的世界中去涵養(yǎng)心靈、涵養(yǎng)健康人格。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尤為重要,有助于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更為豐富的技術方法,有助于開闊小學語文的學科視域,進而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長提供一種新的教育范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具有多面性,既需要來自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心靈感悟,還需要文學藝術的感發(fā)與熏陶。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在《語文審美教育12講》一書的扉頁寄語中寫道:“審美的語文課堂才、思、情、趣和諧統(tǒng)一,學生置身于春風化雨之中,怡情養(yǎng)性,儲善求真,享受成長的快樂,鐫刻下終生難忘的芬芳記憶。”有審美教育內(nèi)涵的語文課程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藝術借鑒,激發(fā)孩子的審美意識,為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注入營養(yǎng),為他們的心靈成長提供一片綠蔭。
一、語文課要有想象力
小學生的想象力極為豐富和發(fā)達,要想方設法激活想象能力,豐富他們的想象空間,讓孩子們于無限而豐富的想象中去感受美的遼闊浩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筆者在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想象力越來越貧瘠了,特別是在視覺藝術極為發(fā)達的今天,孩子們的想象能力被弱化。當人一旦失去了豐富的想象能力,對未來無法生發(fā)出美好的想象時,他就會覺得生活是如此的索然無味,也許他的感官會鈍化、會麻木,這樣的孩子會自然排斥審美,在他的認知視域中,一切說教都是蒼白無力的,這也許是近些年青少年抑郁自殺的罪魁禍首。當孩子不再對未來充滿期望和想象時,就意味著生命的委頓凋零。
現(xiàn)在的多媒體教學固然方便快捷,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呈現(xiàn)出大容量的東西,精美的圖片與媒體藝術會讓孩子們驚艷,會調(diào)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可是人們卻忽略了媒體藝術的內(nèi)在危害性,當師生們都沉浸在直觀的視覺藝術中時,學生的動手能力被弱化,走馬觀花觀看完精美的課件或者視頻時,他們的內(nèi)心是空蕩蕩的,他們的精神也是虛空的,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想象力被鈍化扼殺。
如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影視劇中的那個孫悟空已經(jīng)將其的形象定格了,說起孫悟空,孩子們就會自覺無意識地想起舞著金箍棒的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被固化了。其實,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種孫悟空的形象,而這一千種孫悟空的藝術形象需要豐富的想象來完成。當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失去了想象力,就如同鳥兒在天空中失去了羽翼,不但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傾向,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故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理性使用多媒體藝術教學,要充分運用語言藝術來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審美教育貫穿并滲透于語文課堂教學。
二、語文課要“目中有人”
著名語文教師熊芳芳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目中無人”:一是作為人的學生。教師眼里的學生不是“人”,而只是容器,是自己謀求生存甚至成就事業(yè)的工具。二是文本中的“人”。教師眼里的文本,只有修辭、文字、技巧、道理;對于文本中鮮活豐富的人物形象乃至作者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教師卻視若無睹,甚至歪曲誤讀。三是作為人的教師。教師沒把自己當“人”看,而是把自己當作了應試教育的工具、肢解文本的機器;作為一個“人”,面對有生命的文本卻幾乎完全沒有屬于“人”的感情。西方人文主義學者認為:審美首先就是對人自身的贊嘆。莎士比亞為此吶喊:“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語文課也要嘗試從“人”去布局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內(nèi)容、分析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
語文課要“目中有人”,這里的“人”,是具有喜怒哀樂和個人情感的人,而非“圣人”。當前的語文課,動輒站在道德高端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橫加指責,不顧一切倡導不符合學生心理層次“犧牲自我”或“奉獻精神”,實際上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偽圣化”。學生作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傾向,“不論看到什么題目,學生都要和愛國、勤儉、孝敬、堅強、善良、感動等詞匯掛鉤,總會在作文的關鍵部位表明自己的站位,站在道德高地,力求將作文寫得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出現(xiàn),就表明我們的語文課沒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做到了目中只有“圣人”。
語文課程教學是開展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發(fā)揮語文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在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入,實現(xiàn)教材與人文教育的契合。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堅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意識,最終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對于語文教師而言,這一點亟待引起思考和重視。特別是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只有為學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才會讓他們在未來的個人發(fā)展中走得更遠。
三、語文課要有感情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豐富而健康的情感作為自己精神發(fā)育的支撐。如果沒有了健康而豐富的情感,學生的一切發(fā)展和成長都無從談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教育。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文本內(nèi)容分析乃至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都需要豐富而深刻的情感。當孩子有了豐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就會在文本分析中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就會有惻隱之心,內(nèi)心良善的種子就會被喚醒。
如,在對“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孩子們可能無法深刻地體會到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他們可能無法想象到饑餓的滋味,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喚醒點撥,多角度的去拓展延伸。教師可以從自己的經(jīng)歷談起,或者從身邊那些苦難的弱勢者談起,讓孩子們充分認識到人在痛苦與悲慘遭遇中的生命真相,讓他們深切地體味到不幸之于苦難者的心靈創(chuàng)傷。當孩子內(nèi)心滋生出對不幸者的同情時,他的惻隱之心就會被喚醒,而這種惻隱之心是滋育和豐富孩子情感的內(nèi)在力量。一個孩子具有了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洞察和體味生活中的不幸,他在未來的成長中就會關愛他人,關愛弱小。當孩子具有了悲天憫人的意識和情懷時,他不但會有豐富而健康的情感,他內(nèi)心美善的種子會發(fā)芽,美善這棵參天大樹就會在他的心靈中茁壯成長。
四、語文課要感受“美”
語文教師要學會發(fā)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子、審美意象,教會學生認知美、感受美、欣賞美,進而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學生一旦在語文課堂上具有了審美意識,那么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有效提升。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具有研究意識和主動學習的意識,要學會去研究自己的課堂,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下工夫做文章。
如,一堂簡單的識字課教學,可以帶領學去發(fā)現(xiàn)漢字的美,讓學生自己觀察,這個漢字美在何處,也許學生會茫然無緒,這時就要教師引導點撥,引導學生從字形、字音、字義方面去發(fā)現(xiàn)漢字的獨特美。這樣漢字就被賦予了生命形態(tài)。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換一種教學方法,就會有迥然不同的教學效果。當學生帶著審美的意識出發(fā),他們會有豐富的感知與發(fā)現(xiàn),他們所生成的課堂語言就會清秀靈動,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內(nèi)在生命意識就會主動打開,他們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這個漢字的內(nèi)在生命狀態(tài),當漢字的生命和學生的心靈交融碰撞后就會生發(fā)出豐盈充沛的美。孩子們會在一種自覺無意識狀態(tài)下完成自我生命的審美構建。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熱愛語文課。故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子,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文學藝術的世界中努力拓展學生的精神維度、精神空間,讓學生在健康而豐富的情感世界中去感知文學的精神律動,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為學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的長遠發(fā)展筑牢精神的底基。
參考文獻:
[1]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研究與實踐[J].語文月刊,2020(5).
[2]袁福美.作文教學的“絕癥”與“微創(chuàng)治療”——論微寫作教學的價值與策略[J].生活教育,2020(12).
[3]黃志英.語文課培育人文精神的探索[J].人民教育,2020(2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