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璽
[摘 要] 弘揚傳統文化是高中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薄弱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便更進一步地分析和研究傳統文化。
[關鍵詞] 高中語文;傳統文化;薄弱學校;融合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中語文教學高效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高中學生愛國熱情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
一、常規易懂課型——少講多引導,重在樹立信心
薄弱高中的學生基礎弱,教師都會選擇多講一點,認為讓學生聽得懂一些,這樣,學生進步就會大一點,課堂效果也會好一點。實則不然,語文是需要學生自己去用心感悟的,是自己學習之后的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別人的是無法替代的,教師也只能給學生講講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體會。這也就是好多教師說,自己講了一百遍,學生還會第一百零一次出錯的原因。因此,在常規傳統文化課程授課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課文,首選簡單易懂的、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難度系數相對較小的課文進行學習。有的教師只要是教材安排的,就會按順序推著講授,但有的篇目并不適合薄弱高中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教師講完他們也是似懂非懂,還不如大膽舍棄,放慢節奏,由易到難,少講多引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多感悟,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相似群文課型——講方法找差異,重在學會比較閱讀
高中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主題相似或者是寫作手法相似的傳統文化文章,便于教師開展群文閱讀,也便于學生理解同一傳統文化的主題。或者是有時候教師為了課文的理解,還會從課外搜集一些傳統文化閱讀篇目來輔助教學,面對群文閱讀教學課時,首先教師不能直接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因為閱讀的信息量太大,對于薄弱高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消化吸收能力可能還達不到那個層次,或者說方法還不到位,不會比較閱讀,難免會出現畏懼心理。這樣,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自己展開閱讀,那可以說實在浪費時間,課堂效率無從談起。因此在面對群文閱讀的課程時,教師一定先給學生講解如何學習群文閱讀,如從閱讀方式上,是采用精讀、略讀還是誦讀。例如,比較短小精悍的詩詞“雨巷”“再別康橋”等可以采用誦讀的方式進行閱讀,而“祝福”“林黛玉進賈府”等篇幅較長的就只能采用通篇略讀,經典段落精讀的方式進行理解;分析文章異同的時候可以從主題內容上分析,也可以從寫作手法上分析;分析人物性格的時候要注重細節的把控,學會從細節中分析人物的形象等,只有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才能在具體的閱讀中知道自己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去分析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讓學生學會群文閱讀,那教師就必須先講方法,多引導,讓學生在理論加實踐的基礎上循序漸進。
三、多媒體課型——直觀的基礎上透徹理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逐步普及,而且網絡上的教學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分享他人的教學資源,也可以和他人共享自己的教學資源,方便、高效。薄弱高中的教學條件薄弱,但是如果有條件,學校有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教師在講授一些經典篇目或者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通過看視屏,聽音頻等資料,來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或者是理解當時社會背景與風俗文化。讓信息技術的融入給傳統文化的學習帶來活力,也化解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難度,增添了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因為文章中的人物眾多,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的穿著打扮,人物的神態都是很復雜的,古代的生活、禮儀和現代的也有很大不同。對于基礎薄弱,之前沒有接觸過《紅樓夢》的學生來說,很難根據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很難想象人物的服飾和神態,也無法想象古代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場所。但如果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輔助學習文章的內容,理解《紅樓夢》中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那可以說文章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而且看視頻學生的積極性也高漲,教學效果當然比較好。如果再借助音頻,讓學生欣賞一下《紅樓夢》中的名曲“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曲”等,這樣會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四、賞析體驗課型——多引導多交流,對話中深入學習
高中語文教材中部分選修課可以定位為賞析體驗課型。面對這樣的課程,教師需要的不是絮絮叨叨地講個沒完,而是采用多引導、多交流,通過對話的形式和學生展開溝通,從而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這種對話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引導學生和教材文章的對話。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積極地和文章內容進行對話。教師要注意多進行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大膽展開這種對話。通過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可以用自己的理解體會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理。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會敷衍了事,作為教師一定要督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挑戰自我,因為與教材文本對話是更深層次理解文章主題的基礎。二是生生之間的對話。學生有個性差異,他們的思維也是有差異的,面對同一傳統文化課文,學生的理解也是有差異的。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真誠的交流,體會肯定和成功的喜悅。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增進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三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面對薄弱高中學生的語文課,大多數教師認為,讓學生自己理解或者表達,半天說不到“正點”上,還不如自己直接講解。這是一個誤區。雖然有時候學生的回答不是教師預設的答案,但是語文這一門語言藝術是允許“求同存異”的,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師的思維去理解。教師要學會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當教師預設的答案和學生的沖突時,不要強迫學生去接受自己的理解,而是要零時設疑,進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及時點撥,最終達成一個共識,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深度,有廣度。
五、活動實踐課型——小活動樹大信心,多種形式提效率
高中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傳統文化篇目很多,特別是古詩文的精選,更是高中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最佳渠道。可是有的學生總是懶于識記古詩文,或者對古詩文的理解僅限于表面,沒有濃厚的興趣深入感悟古詩文中滲透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地舉行一些小型的傳統文化大比拼的這樣的活動課,通過“課內古詩文的比賽”“課外古詩文競賽”“本地傳統文化知多少”等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更認真地對待古詩文的學習,鍛煉學生的膽量,提升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更專注地學習傳統文化,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拓展與積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古詩文的感悟和理解。在學習“竇娥冤”等節選篇目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堅持名著閱讀,在名著中學習相應的傳統文化。有的學生認為,高中課業負擔較重,沒時間閱讀,那教師可以把閱讀作為一項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項語文作業,并且又布置,也要有檢查,防止有的學生投機取巧。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資料、實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學習本地的傳統文化。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是熱愛家鄉的一種方式,在此基礎上去了解其他地方的傳統文化,進而可以有相對比的參照物,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
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走出單純地為教學成績而教學的誤區,要知道學習成績只能說明一個暫時性的問題,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意義,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和高中學生的重要責任。語文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不同的課型把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相融合,讓學生自主自覺、輕松愉悅地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朱厚霞.淺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開發[J].教育現代化,2018,5(8):358-359.
[2]宋婷宇.高中語文,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生長點”—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契合的困境與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7(4).
[3]郭旭紅.找準薄弱環節,創新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成效——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幾點研究[J].考試周刊,2011(2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