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摘 要] 在語文課堂活動中,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在任務中貫穿聽、說、讀、寫等內容,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習得和生成。任務驅動教學的特點是“任務”為學習主線,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學中,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細化學習目標和內容,站在學生的立場,驅動學生展開語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提升語文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任務驅動;語文素養;課堂活動
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有差異的學習必然需要教師能夠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務驅動教學活動,以明確的“任務”為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提煉成“任務”,鼓勵學生結合自我認知經驗,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發展語文綜合能力。對于課堂活動與“任務”的結合,借助于任務群的形式,驅動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語言文字,激活語言思維,學會語言表達,建構語文核心素養。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也讓學生能夠基于任務的分層設計,展開有梯度的學習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優化成長。
一、突出任務分層設計,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在語文課堂活動創設中,無論是單篇還是單元內容,都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創設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分層任務。結合新教材“雙線型”設計特點,在任務群設計上,要突出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相融合,教師要對照單元教學目標,梳理語文要素,借助于分層任務,激活每個學生參與任務學習的興趣。
在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該單元語文要素“感受美麗中國”,我們在任務設計時,可以圍繞“旅行活動”來展開。我們設計“我的旅行手記”任務,并細化任務群,包括文本閱讀、交流討論、閱讀想象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掌握“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意思;學習課文語言表達,積累語言知識”等知識。同時,對于任務驅動教學活動,任務與任務的銜接,依靠具體的活動內容來鋪展,這些語文活動具有一定的情境關聯性,便于統合整個任務群,促進各板塊知識的過渡與承接。在任務驅動教學活動中,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問一答”,不再是單一的“做題”,而是基于“任務”,從問題中去閱讀、去思考、去交流、去解決,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最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關注學生精神生長。也就是說,“任務”的設計,要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個體差異,以核心素養為目標,讓學生在任務情境中,自主參與課堂活動,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接著,圍繞歷史人物的名言進行整理,讓學生從名言中感受深蘊其中的精神品質,推動“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
二、優化學習任務群,兼顧不同學習需求
任務驅動教學活動的設計,除了關注真實情境的營造外,教師還要把握好任務群的合理設計,特別是任務之間內在邏輯性的關聯,讓任務群能夠涵蓋不同的學習任務,共同指向核心素養,便于不同學生從任務群中獲得提升。“任務”本身要有梯度性,能夠遵循學生認知成長規律,兼顧不同學生特點,由淺入深驅動學生。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學會想象”是本單元重要任務,在任務群細分時,我們打破傳統“一課一練”模式,注重對整個單元內容的重組設計。從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我變成了一棵樹”學習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想象”,對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讓學生領悟“想象”的方法,并自主寫出一段話,一試身手。在習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貓”學習中,讓學生運用“想象”展開綜合應用。同時,對“任務群”本身,還要突出開放性,能夠考慮學生的不同起點,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學習習慣、方法、心理特點不同,對任務要融入趣味性,要為學生建構立體化學習“場域”。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間故事”任務群設計時,我們細化為四個任務:任務一,民間故事薦讀活動,讓學生整體感知民間故事,具體任務是讀單元文本,談談自己眼中的“民間故事”。任務二,明確復述、縮寫。具體任務是對單元文本中的故事情節進行復述,對一些故事進行縮寫、改編。任務三,確立創造性復述。具體任務,以某一人物為話題,展開人物細節的復述,也可以創編新的故事。任務四,綜合運用。具體任務是對本單元民間故事的結構特點進行歸納,拓展課外經典民間故事閱讀活動,組織學生創編故事活動。對于課堂上任務活動的設計,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經驗,增強任務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強調學生合作學習,指向學生素養生成
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任務,并從任務中有所收獲?任務本身除了可操作性外,還要考慮全員性,注重任務過程的銜接,便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事實上,任務驅動教學,并非緊靠學生個人,還要注重學生間的交流、合作與分享,通過小組學習,來創設動態的語文課堂。通常,鼓勵學生先自學,再延伸小組合作研討,最后開展班級評選。這一序列,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任務,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想法,能夠從全班學生交流中獲得分享、相互補充。合作學習,其特色在于綜合了大家的想法,讓學生能夠從互幫互助中共同提升。小組合作也讓學生樹立了團隊精神,在任務驅動下,積極主動地思考,創造性參與表達。在小組內,有組長、有組員,對不同任務活動,規范其合作學習的步驟、方法。學習好的學生,要幫帶學習差的學生,遇到難題,不同學生要相互交流,碰撞思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發言,在任務完成中,組長要協調各個組員的任務,注重分工與合作,突出集體意識。通過互幫互助學習,小組內每個學生在交流中獲得分享的快樂,每個學生都能夠激活自主意識,參與到合作學習中。最后,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教師要擺正“角色”,要發揮教師的導學、助學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要在任務驅動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需要,要做好對任務的調控與優化,特別是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相互啟發。教師在擯棄課堂的“熱鬧”,要參與課堂任務,以點撥等方式,確保各項任務有序展開,讓每個學生的素養得以提升。
以下以《紙的發明》為例探討任務驅動教學的課堂應用。
對任務驅動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結合學情,優化學習“任務”,讓學生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學到什么程度?“任務”要聯系學生生活,“任務”要有情境性,“任務”要有可操作性,要便于學生從文本語言學習,把握語言的實際意義,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引領學生豐富語言積累,發展語言思維,培養語感,夯實語文素養。
(一)設置任務情境,細化主要學習任務
在《紙的發明》課堂教學中,對任務驅動法的應用,要從情境營造入手,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紙”的認識,我們引出博物館關于“紙”的相關視頻片段,讓學生邊看、邊想,“紙”是怎么制造出來的?生活中,紙的應用很廣泛,同學們也非常熟悉。但對于紙的來歷、紙是如何發明的,由誰發明的,什么時候發明的,為什么要發明紙等問題,同學們知道嗎?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將學習“紙的發明”一文,化解上述難題。首先,默讀課文,對照課后圖表,組內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寫任務。表格包括“造紙術發明前”“西漢時期”“東漢時期”“后來”不同時段下,對紙的相關闡述。學生可以對照課文內容,對紙進行討論。接著,設置話題“紙是由蔡倫發明的嗎?”請同學們細致閱讀課文,并談談自己的意見。通過對“改進”一詞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改進”與“發明”的差異性。在文中,蔡倫是對前人的造紙經驗進行改進,讓造紙術更進步。由此來看,對“紙的發明”,并非是某一個人的成果,而是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逐步完成。
(二)細化任務群,突出組內交流合作
針對“紙的發明”的過程,我們導入情境,設置任務,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在組內合作學習中,要細化任務群,便于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和理解。如對于“紙”,在發明造紙術之前是怎樣刻寫文字的?對于竹片、木片、帛等材質,要么太笨重,要么太昂貴;西漢時,用麻造紙,但太粗糙;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紙質好,還廉價,最終得以流傳世界。由不同時代對“紙”的認識,可以從紙的不便與優勢上來評述;對蔡倫的貢獻進行評述,如體現在材料易得,紙張數量大增,價格便宜等方面。對于蔡倫對紙的改進,讓多少人得到益處?根據課文閱讀,先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再傳播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對于今后,生活中不同紙的應用,如書寫紙、復印紙、餐巾紙、包裝紙等。未來,對紙的應用有哪些?通過小組討論,可能有載人的紙飛機、能住人的紙房子、能航行的紙船等。對造紙術的流程討論,得出“剪碎或切斷”“浸”“搗”“撈”“曬”等環節,讓學生從閱讀與表達中,獲得能力的養成。最后,對任務驅動課堂活動進行總結與拓展,對學生的精彩講解進行點評,讓學生認識造紙術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肖洪萍.任務驅動教學中的課堂活動設計[J].科技經濟導刊,2017(15):136.
[2]張紅波.基于任務驅動的協作學習活動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8-2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