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2021年8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21)——“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暨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日雙方友好人士、專家學者及媒體代表70多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顧秀蓮,日本國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顧秀蓮在致辭中暢談了“我與日本的親身交往”,并回顧中日關系的歷史后指出:第一,中日斗則兩傷,合則兩利。第二,如何對待和妥善處理重大敏感問題,特別是歷史和臺灣問題,成為中日關系前進或后退的試金石。她還就怎樣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談了設想:加強抗疫合作;開展奧運合作;鼓勵經濟合作;推動性別平等;擴大青少年交流。
福田康夫在致辭中談到,進入21世紀后,“安全保障”被防疫、反恐等賦予了新的課題,日中兩國可以就此加強合作,并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加以應對。他表示,日中之間還是缺少對話,希望兩國首腦能夠盡早實現會談,各方面都要加強交流。
謝伏瞻在致辭中要求,希望日本研究所以紀念建所40周年為契機,繼續爭創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他就實現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一,堅持歷史傳承,準確把握中日關系本質內容與根本方向;二,維護戰略穩定,妥善管控敏感問題與矛盾摩擦;三,順應時代潮流,深化拓寬共同利益與合作領域;四,推動文明互鑒,持續改善中日民間往來與輿論氛圍。
垂秀夫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日中關系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雙方互為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需要換位思考、坦誠交流。鄰居之間存在一些摩擦也屬正常現象。日中兩國需要加強高層互通、民間交往,并下大力氣培養雙方國民情感的相互理解。
程永華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中日關系面臨復雜形勢,處在何去何從的重要關口。他提出了兩點思考:一是需要日方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二是需要兩國建立堅實的民意社會基礎。
楊伯江在致辭中指出,中日關系在經歷2017~2019年改善向好的階段后,再次走到了何去何從的緊要關頭。新冠疫情加快了百年大變局進程,世界形勢的不確定性在增多。但形勢越復雜,中日越需要有戰略定力,堅持和平相處、互惠合作,以務實合作成果的不斷積累,逐步增加中日關系的良性資產,以中日關系的確定性,減少世界形勢、地區形勢的不確定性;形勢越復雜,中日越需要克服疫情困難,堅持接觸溝通,打破信息壁壘,阻止互信流失;形勢越復雜,中日越需要堅守初心、相互理解與尊重,努力深入了解、相互包容。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日本綜合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所理事長田中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系教授史蒂文·沃格爾,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日本學會會長高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邁克·望月,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令遠,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前理事長中西寬,日本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王敏,日本駐華大使館政務公使野村恒成,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會長王新生等中日美專家分別做了學術基調報告。
隨后,研討會進入以“當代中國日本研究四十年”為主題的討論階段,分為政治經濟學科、社會文化學科和外交戰略學科三個分會場,與會專家學者對中國的日本研究路徑、學術創新、研究方法等展開深入探討,把脈當下中日關系并對未來中日關系發展做出展望與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