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了解區域合作,先要知道幾個重要概念:區域認同,區域定位和區域共識。區域認同是各國對區域歸屬的認知,也稱之為區域的身份認同。區域定位是各國對區域利益、關系的認知,體現為區域政策和介入導向。區域共識是各國區域認同和區域定位的共同點,是開展區域合作的前提。基于不同的考慮,各國的區域認同度和定位導向是有差別的,因此,要成功開展區域合作,必須尋求和構建區域共識。
危機往往是凝聚區域共識和開展合作的重要致因。區域性的危機來自多個方面,安全危機有著很強的合作共識驅動。長期以來,區域沖突、戰爭、強國擴張、爭奪、爭端升級、宗教爭斗等持續不斷,區域一時的穩定大都靠戰爭后失衡的秩序,而一旦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的沖突、戰爭就會再起,周而復始。歐洲曾是戰爭的熱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基于地區安全危機的教訓,二戰后開啟了區域合作進程,首要的目標是創建區域合作安全長久機制。在全球化時代,經濟危機是推動區域合作共識的重要因素。亞洲金融危機催生了東盟與中日韓合作的進程,以此為基礎,多層次的東亞區域合作機制逐步發展起來。氣候變化、新冠疫情、恐怖主義等都是危及共同利益的危機,也是推動區域共識凝聚和開展合作的驅動器,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之度外和單獨應對,合作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經濟合作是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在許多地區,還是合作的主要領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一是構建開放的區域市場,通過自貿區(FTA)、經濟共同體等方式,消除區域內要素流動的障礙,推動區域內的貿易、投資;二是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環境,包括實現互聯互通,提升欠發達經濟體的能力等。特別是在多邊經濟機制如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區域經濟合作成為主要的方式。區域經濟合作有多層次和多形式的特征,有國家層面的和地方層面的,有高度制度化的,也有非制度化的。其之所以得到發展,是因為受益比較明顯,能夠實現“普遍性收益”。
受益是各國參與合作的內在動機。如果政府和公民認為能從參與中獲益,政府就會為此進行投入,為合作提供政治與政策支持,公民也會對政府的政策給予認同。反之,則會消極參與,或者退出合作。
制度建設是區域合作取得成效的關鍵。一般而言,制度建設越完備,區域合作的效能就越好。制度建設主要是指建立合作組織和行使相應的管理職能。歐盟被認為是制度建設最好的,具備了區域層次的法律、管理、民意管理與代表職能。不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區情,因而制度建設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東盟方式就與歐盟不同,主要是基于區域共識的目標設定,以及具有法律約束的條約和規章,而落實目標主要依靠成員的自主和自覺行為。
在很多情況下,區域合作更多的是通過功能性合作進行的,即通過簽署協議或者制定規約進行,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由于針對性強,合作領域具體,規則明確,大都有較好的效果。比如,自貿區(FTA)就屬于功能性合作,它大都基于地緣區域,也有跨地緣區域的。
盡管共同安全、經濟受益是推動共識與合作的動因,但區域合作的發展和深化也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國家間的關系,關系不好自然會導致相互間難以合作。在歐洲合作中,法德和解是推動區域合作的關鍵;在東北亞,日韓之間、中日之間的矛盾,則使得中日韓合作機制止步不前。
不過,無論如何,較之爭奪、爭斗,合作就是一種認知進步、價值觀進步,也是一種文明進步。現代民族國家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邊界;二是具有不可干涉的治權。然而,各國的利益具有外延性,基于利益的考慮,比如歐盟,邊界需要開放、治權需要讓渡,區域合作就是為各國提供相互開放與相互讓渡的互利平臺。當然邊界開放和治權讓渡不僅僅限于區域范疇,但區域合作無疑是最主要的平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