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盡快將國別與區域研究(或區域國別學)列為交叉學科門類之下的一級學科,是國別與區域研究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決定著國別與區域研究能否在短期內構建覆蓋全球各個地區和國家的完整知識體系。
研究內容及其邊界 真正的國別與區域研究,除了研究特定國家或區域的語言、文學、文化、民族、宗教、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外交、軍事和安全等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內容之外,還應該對這個國家或區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生態、生物、科技等與自然科學有關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完整構建有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面、準確、客觀的知識體系,也才能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需求。因此,我們在考慮國別與區域研究學科的邊界時,應該把特定國別和區域的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都包括進來,真正體現這個學科的交叉性。
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的確定 “國別與區域研究”顧名思義是要對世界各國和地區進行共時和歷時的研究,設置的各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既要覆蓋全球的國家和地區,也要不交叉才合理。目前我們考慮設置七個二級學科,即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達國家研究、發展中國家研究、周邊地區研究、“一帶一路”研究、區域治理研究、文明互鑒與交流研究。這樣的設置考慮到了覆蓋面,也突出了重點,但是相互交叉的問題比較突出。
對于共時狀態下的世界各國,將其分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就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再設“一帶一路”研究、周邊地區研究,實際上形成了明顯的交叉,因為“一帶一路”沿線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周邊地區也是如此。
對于共時狀態下的全球各個區域(如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雖然在實際的研究當中,我們經常使用東南亞研究、南亞研究、中東研究、非洲研究等概念,而且國內也成立了相關的國際區域性研究會或學會,但是不可能把全球每個區域的研究設為二級學科。
對于歷時狀態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要解決的是國家和區域的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問題,只設置文明互鑒與交流二級學科,似乎還不能囊括全部的內容,但為了與世界史一級學科中的地區國別史相區別,設置文明互鑒與交流二級學科屬于不得已的選擇。
綜上所述,國別與區域研究設立以下六個二級學科更為合理: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達國家研究、發展中國家研究、區域治理研究、文明互鑒與交流研究、重大專項研究。其中“重大專項研究”是借鑒了中國史、世界史學科中的“專門史”學科設置,把有必要凸顯的周邊地區研究以及像“一帶一路”建設這樣的重大研究作為國別與區域研究中的重大專項,以后再有類似的國家重大項目,也可以放入“重大專項研究”當中,而不必再設立新的二級學科。
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別與區域研究而言,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是不可或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彰顯了中國特色,是我國國別與區域研究必須堅持的重要理論。
對于共時狀態下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而言,現代化理論無疑有著指導意義;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研究而言,有必要突出發展理論尤其是發展政治學、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而言,依附論、世界體系論(“核心—半邊陲—邊陲”)也應被重視。
對于共時狀態下的全球各個區域的研究而言,地區主義應是不可或缺的理論指導。與此同時,區域治理既是一種國家間關系的治理方式,也是一種有待完善的理論。
對于歷時狀態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文明互鑒理論同樣是應該堅持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于中國特色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方法論,既要汲取前人和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也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總體上要把握“民心相通”的主基調,強調較高的對象國語言水平、豐富的田野調查經歷、突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