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蔓毓 劉文江
摘? 要:目的? 教育是斬斷窮根、振興鄉村的根本,分析我國教育扶貧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 該文基于文獻計量的視角,利用Citespace對國內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結果? 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職業教育扶貧、信息化教育精準扶貧、后扶貧時代教育精準扶貧、教育扶貧政策、教育精準扶貧、民族地區教育扶貧這6個方面。結論? 教育扶貧模式創新、教育扶貧政策優化、教育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將成為未來研究趨勢。
關鍵詞:教育扶貧? ?Citespace? ?文獻計量? ?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6(c)-0157-04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LI Manyu? ? LIU Wenj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o cut off the root of poverty and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to visualize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Results?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cholars mainly focus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onclusion?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ill become the research tren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s; Knowledge graph
2013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要使貧困地區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目前,國內學者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相關概念[1]、實施路徑[2]、問題及對策[3]等幾方面。盡管已有部分學者[4-5]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但因數據選擇或研究方法不同,結果存在部分差異[6-9]。該研究基于文獻計量視角,對相關文獻分析,揭示教育扶貧的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以期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借鑒。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該研究所用文獻來自中國知網,以“教育扶貧”為主題,期刊來源為核心期刊和CSSCI,搜索得到612條結果,通過剔除講話、報告、通知等無關文獻,得到394篇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8月11日。該研究基于文獻計量的角度,利用Citespace進行發文時序變化和關鍵詞分析,定量研究我國教育扶貧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以期為我國教育扶貧事業和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提供可參考的意見。
2? 教育扶貧研究熱點分析
2.1 發文時序分析
該文利用SATI和Excel對文獻進行字段提取和統計,具體見圖1,并繪制發文時序圖。發文情況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97—2013年),此時研究成果較少,發文量處于平穩狀態;第二階段(2014—2020年),該階段相關研究成果逐年上升,在2019年達到峰值96篇。2013年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這是我國首項專門的教育扶貧政策,該文件推動了相關研究的快速發展。2015年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文件賦予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相傳的使命。在此背景下,教育扶貧開始呈現熱點趨勢,2016年發文量較上一年有明顯增長。
2.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如圖2所示,關鍵詞聚類是具有較強共現度的關鍵詞形成一個聚類,聚類序號大小反映了主題的研究規模和熱度。聚類是否可信由模塊值(Q值)和平均輪廓值(S值)衡量,一般認為Q>0.3,聚類結構顯著,效果較好;S>0.5,聚類內部匹配程度高,聚類合理。該文的Q值為0.805 9,S值為0.507 4,說明聚類結果信度較高。該研究通過對聚類分析,發現目前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以下幾方面。
2.2.1 #0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理論、問題及對策、模式研究。職業教育是“造血式”扶貧,把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使其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有效銜接,更有助于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瞿曉理[6]提出我國職教扶貧模式的發展和轉型將從多元扶貧主體轉向全員扶貧主體。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扶貧模式主要有政企合作和長短期培訓,未來要積極創新職業教育模式,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2.2.2 #2精準扶貧和#4教育精準扶貧
(1)教育精準扶貧的基本內涵、實施路徑及問題研究。劉航[7]等人提出要通過精準配置資源、增強職業吸引力、創新教學模式等措施改善貧困地區教育條件。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已經收官,但鄉村振興仍是起步階段,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銜接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序推進。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成績下滑,輟學現象隨之產生,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問題已然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無法忽略的問題。宗蘇秋[8]等人認為要拓展多層次家庭教育、構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測機制。
(3)信息化教育精準扶貧研究。信息技術可以使貧困地區的學生與發達地區學生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從而阻斷因教育資源匱乏造成的文化貧困。國家也出臺了“網絡扶智”的相關政策,如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2.2.3 #1教育扶貧、 #3教育扶貧政策和#5脫貧攻堅
(1)教育扶貧政策研究。我國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發達國家相關政策研究[9]、教育扶貧政策的嬗變、創新及優化路徑的研究[10-11]、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研究[12-13]、職業教育扶貧政策研究[14-15]。國外的扶貧項目比國內豐富很多,美國主要的扶貧項目有SNAP、TNAF、Heart Start;日本實施了幼兒教育免費政策,而我國對此尚未有定論。通過對比分析我國和發達國家政策,適當借鑒發達國家的扶貧經驗,可以優化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路徑。
(2)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研究。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等因素,后代往往難以擺脫上一輩的貧困境遇,導致貧困的惡性傳遞。陳立鵬等人[16]認為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要加強民族地區的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政府經費管理機制,將教育體制改革放在重中之重。
3? 教育扶貧研究前沿分析
該文利用CiteSpace軟件中的“Citation Burst”功能,得出突變強度前20位激增關鍵詞。由圖3可知,關鍵詞教育扶貧政策、扶貧模式、教育扶貧、精準扶貧的突現程度相對較高。
3.1 持久性研究前沿
教育扶貧和扶貧開發都是高突現詞,且中心性均大于0.1。扶貧開發是我國自改革開放就大力推進的社會工程,在諸多扶貧開發研究中,教育與扶貧存在著最持久的聯系,教育始終是扶貧開發的主要陣地,其通過政策傾斜、加大投入、調整結構等各種手段以最終實現減貧與脫貧。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各級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扶貧項目,如校園的新建和修繕、特崗教師、為學生提供免費營養餐,發放助學金等。但想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傳遞,要不斷優化扶貧開發道路。
3.2 最新前沿分析
2019—2020年最新研究前沿有政策工具、教育扶貧政策、教育扶貧模式、鄉村振興。政策的制定和創新是教育扶貧工作的指南針,健全的政策體系才能確保扶貧工作有序高效地展開。鄉村振興是我國未來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相對貧困仍然存在,未來應考慮鄉村振興的長期發展需要注重政策研究,構建且不斷完善鄉村振興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重視教育扶貧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
4? 結語
該研究利用Citespace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將教育扶貧研究分為兩個階段,即平穩發展階段(1997—2013年)和快速增長階段(2014—2020年)。雖然脫貧攻堅戰已經收官,但相對貧困、防止返貧以及鄉村振興的問題有待解決,所以相關文獻有持續增長的可能。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教育扶貧政策、職業教育扶貧、信息化教育精準扶貧等主題。研究主題不斷深化且順應時代發展,從相關概念最終轉向政策的優化、創新研究。教育扶貧模式創新、教育扶貧政策優化、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將會成為該領域未來的重點方向。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我國教育扶貧主體應呈現多樣化發展;重視對影子教育的支持力度,發揮好影子教育的輔助作用;注重政策優化并構建教育扶貧評價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乘東.教育扶貧論[J].民族研究,1997(3):43-52.
[2] 段從宇,伊繼東.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要素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經濟,2018(5):23-29.
[3] 劉航,柳海民.教育精準扶貧:時代循跡、對象確認與主要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8(4):29-35.
[4] 馬慧卿,盧靜.我國教育扶貧研究的熱點、前沿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8):22-26.
[5] 袁利平,萬江文.我國教育扶貧研究熱點的主題構成與前沿趨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5):58-65.
[6] 瞿曉理.我國職業教育扶貧模式研究——基于2015-2018年網絡報道的內容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2):48-54.
[7] 劉航,柳海民.教育精準扶貧:時代循跡、對象確認與主要對策[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3):138.
[8] 宗蘇秋,湯淑紅.精準扶貧視野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24):28-30.
[9] 許鋒華,王晨.美國教育扶貧政策述評[J].教育探索,2017(3):120-125.
[10] 姚松,曹遠航.70年來中國教育扶貧政策的歷史變遷與未來展望——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J].教育與經濟,2019(4):12-18.
[11] 張琦,史志樂.我國教育扶貧政策創新及實踐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7(4):154-160.
[12] 姚松,曹遠航.新時期中央政府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邏輯特征及未來走向——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4):73-80.
[13] 孫科技.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執行中政策工具應用偏差及其矯正——基于省級政策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9(3):3-10.
[14] 梁宇坤,梁寧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表達、基本經驗與優化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6):54-58.
[15] 湯婷婷,謝德新.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扶貧政策的回顧與前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3):25-31.
[16] 陳立鵬,馬挺,羌洲.我國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主要模式、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以內蒙古、廣西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6):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