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成功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
會議指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钡拙€,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會議要求,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高水平開放,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做好電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租賃住房,落實用地、稅收等支持政策。
會議強調,要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產,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暢通農民工外出就業渠道,改進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者權益保障。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養育、教育等政策配套。抓好秋糧生產,確保口糧安全,穩定生豬生產。要繃緊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這根弦,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毫不松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持續推進疫苗接種工作。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7月3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聯合發布數據,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但仍保持在50%以上,連續17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企業景氣處處長史朝暉指出,7月份是制造業的傳統生產淡季,一些企業進入到了設備檢修的階段,我國局部地區也遭受了洪澇災害極端天氣的影響,這些因素也使7月份制造業的擴張力度是有所放緩的,但是總體上來看,還是向好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7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維持在6%不變,但警告復蘇步伐正加劇分化。
與IMF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相比,更新內容上調發達經濟體增長預期0.5個百分點至5.6%,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預期下調0.4個百分點至6.3%。其中,2021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最新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7%、4.6%和2.8%,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增長8.1%,IMF將印度2021年的增長預測值下調3個百分點至9.5%。此外,IMF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4.9%,較4月份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
IMF指出,自該機構4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以來,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因新冠疫苗獲取能力不同而分化為兩個陣營。疫苗接種率高的發達經濟體今年晚些時候經濟活動有望進一步恢復正常;疫苗短缺的經濟體仍將面臨新冠感染人數再度增加和死亡病例上升的嚴峻挑戰。
美國商務部7月29日公布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6.5%,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8.5%。數據顯示,在新冠疫苗更廣泛接種、美國各州擴大重啟經濟活動范圍等多重因素刺激下,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增加支出和投資,推動美國經濟繼續復蘇。不過,當季美國經濟增幅僅略高于第一季度的6.3%,與市場預期相差較大。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疫情反復拖累經濟復蘇,加上財政刺激的提振作用逐漸消退,美國經濟增長可能在第二季度見頂后逐步降溫。同時,通脹加劇、供應鏈持續遇阻和可用勞動力短缺也可能抑制經濟持續攀升。
德國《商報》網站7月14日報道稱,德國各大汽車制造商紛紛公布了雄心勃勃的電動汽車計劃,但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電池供應的緊缺將成為制約德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挑戰。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AR)的分析報告顯示,未來六年全球范圍內將有近1500萬輛新生產電動汽車缺少電池。主要原因在于鋰、鈷、鎳等生產電池的基礎原材料供應緊缺。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目前全球每年開采的鋰、鎳、鈷、錳和石墨等生產電池所需的原材料,僅能滿足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需求的三分之一。另有報道指出,近期,由于非洲地區疫情規模擴大,鋰和鈷的資源獲取突然出了問題,造成了歐洲的“鋰鈷荒”,給歐洲的電池行業造成了嚴重打擊。
根據俄羅斯農業銀行7月16日發布的報告,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牛肉的最大進口國,該季度俄對華牛肉供應是此前的20倍,占俄牛肉出口總額的份額超過55%。2020年,越南是俄羅斯牛肉的最大進口國。俄專業人士分析稱,俄對中國出口牛肉增速快的原因在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以及具有價格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