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沈銘輝
紀念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既要總結歷史經驗,更要展望未來,特別是在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之百年大變局、國際關系與格局處于重大調整期之時。邁向新的30年,中國與東盟作為非西方國家群體性崛起主要力量,彼此關系發展更具世界意義,同時也面臨更多外部壓力和挑戰,雙方需要不斷更新思維,拓展視野,在更高、更廣的平臺上開展合作。
國際關系與格局在亞太地區的重大調整突出表現為中國力量的顯著提升以及美國的“回歸”。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亞太地區一度依靠盟友日本實施“離岸平衡”,現已轉變為“擼起袖子自己干”,先后實施“亞太再平衡”和“印太戰略”。這兩個戰略均針對中國——從對話、競爭兩手抓到撕破臉全面遏制。美國地區戰略的調整基于其國內共識,短期內不會因政府更迭而發生根本變化,這導致了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的基本“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不得不在相當長時間內面對來自美國的分化壓力。
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試圖拉攏東盟整體性倒向自己,同時著手在雙邊層面加強或恢復與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盟友伙伴關系,妄圖構建“統一戰線”。盡管美國及其盟友多次重申支持東盟的“中心地位”,但東盟還是更多地感到了戰略焦慮,因為:“美日印澳四邊機制”作為“印太戰略”的支柱,大有替代東盟主導下的一系列地區機制之勢;“四邊機制”謀求成員“擴容”并拉攏越南等國加入,對東盟的對外政策一致性形成分裂壓力。不過,最令東盟感到焦慮的還是,“印太戰略”的遏華實質將其推入“選邊站隊”的困境,這種選擇即便暫時可以避免在戰略層面進行,也很難在具體議題上繞開。這嚴重壓縮了東盟實施“大國平衡”戰略的空間,更使其無法繼續分享大國合作紅利。
美國地區戰略的調整同樣惡化了中國的外部環境,中國將不得不在安全、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面對美國的全方位競爭,其中就包括美國對東盟組織和東南亞國家的爭奪。尤其是美國持續介入和煽動南海問題,使得一些相關國家在領海主權與海洋權益聲索方面立場更加頑固、行動更具挑釁性。
未來,中國—東盟關系發展還面臨來自內部的挑戰。短期內主要是新冠疫情及疫后復蘇。過去一年,中國和東盟守望相助,在地區和國家層面采取了重要措施,降低了疫情的負面影響。但由于疫情的反復及對地區經濟和國際關系的巨大沖擊,中國和東盟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面臨加強公共衛生健康和社會治理合作的要務,議程重點發生了改變。同時,全球經濟低迷以及產業鏈供應鏈重組也將使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社會復蘇面臨嚴峻考驗。
未來,亞太地區是要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是要建設共同體還是走向分裂,美國的戰略布局固然影響很大,但歸根結底取決于中國、東盟等地區力量的自主選擇。中國與東盟應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地區秩序,做堅持“親誠惠容”外交理念、踐行多邊主義、引領地區與全球治理的“航標燈”。
2019年9月,第34屆東盟峰會發布《東盟印太展望》,這是東盟重構“中心地位”、維護自身一致性的外交嘗試。《展望》指出,東盟愿充當“誠實的中間人”(honest broker),將不同的合作機制與地區方案對接,既包括以東盟牽頭的地區合作方案,也包括“一帶一路”倡議與各種“印太”方案的對接;愿為大國提供對話平臺以保持必要的政治溝通和危機管理,從而體現東盟不可替代的作用。《東盟印太展望》具有合作、開放、包容的特征,與中國倡導和支持的地區秩序有很大共識。中國已多次重申支持東盟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這就為中國和東盟提供了共同構建新型地區秩序的基本條件,而這種開放、包容、合作的新興地區秩序則是雙方將來繼續踐行對話模式所需要的地區大環境。
為此,雙方需要堅持對話交流,努力維護政治與安全互信。習近平主席在談及中國與東盟關系時指出,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越是在地區形勢復雜的情況下,越要創造條件保持對話,以真誠溝通促進理解信任,以求同存異妥處分歧爭議,守護地區和平穩定,確保雙邊和區域合作的正確方向。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要迎難而上,堅持“雙軌思路”。我們通過外交宣介和行動實踐,使周邊國家相信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決心。在全面有效完整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的同時,與東盟國家推進“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力爭早日達成有效、富有實質內容、符合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的準則。進而,本著合作與諒解的精神,開展包括海上防災救災、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在內的交流合作,使南海海域成為中國與近鄰國家共同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的“試驗田”。
雙方需要以共贏為目標推進地區可持續性發展合作。利用好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和東盟10+1、10+3合作的機制優勢,繼續擴大區域合作的國際影響力和潮流引導力。中國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東南亞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周邊地區得益于中國發展,也使中國從共同發展中獲得助力。
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與東盟切實可行的經濟合作首先是繼續推動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的對接,從而全面推進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創新、物流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夯實全區域整合的軟硬件連接。近期,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攜手重點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落實工作,為后疫情時期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動力。同時,爭取東南亞國家支持,適時落實和推進習近平主席做出的中方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表態。
2017年10月31日,中國—東盟國家海上聯合搜救實船演練在廣東湛江海域舉行,這是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合作項目。
中國與東盟還應進一步加強投資合作,積極謀劃產業鏈供應鏈互聯互通,推動產業鏈價值鏈相互融合,共同維護其安全穩定;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在數字經濟領域積極展開合作,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2020年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正以此為起點加快制定數字經濟合作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合作。
對多邊主義的共同支持和守護是中國與東盟對話合作的重要基礎。中國與東盟多次在共同聲明中重申,將致力于以《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多邊主義,維護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框架,共同應對地區和全球挑戰。這是中國與東盟面對逆全球化和區域合作式微做出的回應,不僅對于確保雙方共同經濟和安全利益至關重要,也將有力對沖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偽多邊主義,并且填補因全球治理不足而出現的“合作赤字”。長遠來講,世界究竟是走向開放還是封閉,是以合作還是競爭為主流,中國與東盟對話合作關系的成功實踐將為處于“十字路口”的不同國家提供信心和引導。
2020年11月,第23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發表了《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21-2025)》。“行動計劃”羅列了雙方未來合作的完整方案,包括政治與安全合作、經濟合作、社會人文合作、互聯互通、智慧城市合作、可持續發展合作、東盟一體化倡議與縮小發展差距、東亞合作、次區域合作、跨區域及聯合國事務合作共十個方面,涵蓋了不同領域的議題與多層次的機制。這些新共識建立在過去30年互信合作的深厚基礎之上,展示了雙方繼續進行持久而廣泛合作的信念和決心。行穩致遠,未來可期。面對國際地區形勢發展的不確定性,只要中國與東盟腳踏實地做好每個“五年行動計劃”的落實工作,雙方關系發展就將不斷書寫新的成功故事,成就一個又一個30年輝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航標和典范。
(作者均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廣西社科院聯合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