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華
為了更好推動中國—東盟關系發展并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2003年10月8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出倡議,由中國和東盟十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自2004年首次在廣西南寧舉辦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成為唯一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辦、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主題的國際展會,搭建了雙方融政治外交、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于一體的全方位合作平臺。
中國—東盟博覽會目前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及其成員國匯聚共識、對接發展戰略的高端平臺。累計有90多位中外領導人、3400多位部長級貴賓出席迄已舉辦的17屆東博會。展會主題、議題設置緊扣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發展進程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聚焦合作熱點,形成首腦會晤、部長級磋商、主題國活動、政商對話多種高層交流,通過“魅力之城”、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活動,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對接,增強了戰略互信,服務了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經貿合作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的基石,2004~202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由1059億美元增至6846億美元。在新冠疫情影響下,2021年1~6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逆勢增長,達26644.7億元人民幣。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是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的初衷之一。
目前,中國—東盟博覽會已經成為深化雙邊經貿交流合作,落實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有效平臺。博覽會圍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進程以及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行業特點設置展覽內容,高度集中各國的企業、商品、項目、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投資貿易便利化從政府層面推進到企業層面,讓企業直接享受降稅、通關便利化等各種便利化措施。第1~17屆博覽會共有92.6萬名中外客商參展參會,并在國際產能合作、跨境園區建設、跨境金融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等方面建設取得實效,有效促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發展。2020年,為應對新冠疫情影響,“中國—東盟云上博覽會”正式上線并常態化運行,共有1956家企業云上參展,舉辦154場線上線下經貿活動,為國內外客商促成了3000對精確配對,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日常貿易投資促進功能日益完善。
截至2020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框架下共舉辦過200多個會議論壇,涵蓋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衛生、婦女、扶貧等40多個領域,實現了部長級磋商以及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之間的對話溝通,建立起多領域合作機制,還舉辦了促進民心相通的文化展、旅游展、動漫展等專題展,帶動了中國—東盟信息港、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成為中國與東盟多領域合作權威性較強、認可度較高的“南寧渠道”。
中國—東盟博覽會立足于中國與東盟合作,面向全球開放,不斷拓展合作范圍。隨著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推進,博覽會從服務“10+1”向服務“一帶一路”沿線、服務《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拓展。從2014年起,博覽會設立特邀合作伙伴機制,澳大利亞、韓國、斯里蘭卡、哈薩克斯坦、坦桑尼亞、波蘭、巴基斯坦等國先后擔任特邀合作伙伴。博覽會不斷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是其支持單位。世貿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等國際機構負責人出席了歷屆東博會。
博覽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域外企業參展參會,推動中國和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提高了在世界的影響力,成為中國和東盟與區域外經濟體加強合作、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紐帶。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建設。2020年11月,他在第17屆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要用足用好博覽會平臺功能,為中國—東盟乃至東亞地區經貿合作全面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2018年9月12日,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經貿合作將繼續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壓艙石”,RCEP則為雙方應對疫情沖擊、提升經貿合作水平提供新機遇。利用迄已形成的對東盟合作先發優勢和穩定成熟的辦會機制,從服務中國—東盟“10+1”向服務RCEP擴展,應是今后博覽會的努力方向。博覽會將以服務RCEP為紐帶,聚焦經濟發展,促進雙方產業互補發展,擴大互利共贏,打造利益共同體。
為此,中國—東盟博覽會可邀請更多的RCEP成員企業參加,展示RECP關稅減讓、服務業開放、投資合作等新商機;組織舉辦RCEP部長級會議、高峰論壇以及RCEP培訓、研討、推介等活動;在條件成熟時推動東博會升級擴展為“中國—東盟暨RCEP博覽會”。
戰略互信對中國與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有重要意義。中國—東盟博覽會應在提升中國—東盟政治互信、發展規劃深入對接中持續發揮作用。可舉辦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戰略伙伴關系周年紀念活動;舉辦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建交紀念活動,將其打造成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對話平臺。
中國—東盟博覽會也應致力于推動衛生健康交流,提升抗疫合作,強化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同時,拓展文化視野,推動文化服務、產業、人力資源、遺產保護等領域合作,并鼓勵更多民間力量參與,推動在更多東盟國家設立“中國文化中心”,促進人文交流的全面升級。
博覽會還應進一步加強服務國內開放和發展戰略的平臺效應。一是高水平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構建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中發揮積極作用,帶動國內沿線省市開放和發展水平。二是高水平服務“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東盟經貿中心”,深化與東盟國家在通關、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的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是高水平服務“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加快推動與東盟國家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多領域應用合作,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數字領域規則和標準制定,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信息通訊樞紐和數字經濟合作新高地。四是高水平服務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建設,加快推進人民幣區域國際化探索,持續加快金融開放步伐,著力深化跨境金融創新,加強與東盟證券、債券、現貨期貨及衍生品交易市場合作,打造人民幣區域國際化發展新優勢。
(作者為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廣西社科院聯合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