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松
2020年8月4日,貝魯特港大爆炸沉重打擊了飽受經濟困境與新冠疫情所擾的黎巴嫩,使飽經戰爭創傷和政治社會分裂之苦的黎巴嫩人民“雪上加霜”,令黎巴嫩社會與政治問題頑疾無處遁形。在災難被證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人禍之后,民眾的激憤矛頭直指時任政府及僵化的教派政治體制。在過去一年里,黎巴嫩內外局勢都因這場大爆炸而不斷惡化發酵。今年7月6日,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哈桑·迪亞卜更是稱,該國正朝著“社會崩潰”的方向發展,呼吁國際社會向黎提供援助。
貝魯特港大爆炸使黎巴嫩民眾蒙受了巨大生命與財產損失,因而成為黎國內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難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論是黎巴嫩民眾還是國際社會,原本冀望貝魯特港大爆炸能成為黎巴嫩“再出發”的新起點,但政治上的教派分權制難以被打破,廣大民眾深受其苦而少數人從中獲益。一年過去,黎巴嫩內部總體情況不僅沒有改善,甚至呈現出每況愈下的跡象。
貝魯特港大爆炸劇烈沖擊了黎巴嫩國內政治,大爆炸后的政府重組至今仍未能實現。事件發生后,黎巴嫩民眾群情激憤,認為政府應為此事負責。作為對激烈民意的回應,2020年8月10日,總理哈桑·迪亞卜宣布率領政府集體辭職。2020年8月31日,黎總統米歇爾·奧恩在獲得議會支持后任命時任駐德國大使穆斯塔法·阿迪卜為新一任總理并授權組閣。但9月26日,阿迪卜因無法順利組成新政府而最終放棄組閣。針對這種狀況,奧恩總統一方面批評阿迪卜沒有與議會各派充分協商人事安排;另一方面批評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不肯放棄所把持的財政部長職位。黎總統“各打五十大板”的論調顯示財政部長的人事安排問題是新政府難產的關鍵所在。阿迪卜組閣失敗使迪亞卜總理不得不繼續領導看守政府艱難履職,勉強維持國家的基本運轉。此外,就大爆炸的責任問題,至今黎國內尚未形成共識,例如在大爆炸發生時的總理迪亞卜看來,該事件由黎數十年積重難返的腐敗體系所致,他領導的政府只是在特定時間節點上成為了“替罪羊”。
大爆炸嚴重波及黎巴嫩的經濟與民生,致使政府債臺高筑,民眾基本日常生活陷入窘境。大爆炸發生后,由于政治上的持續混亂,黎國內改革進程更是舉步維艱。當前黎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社會經濟問題:貨幣貶值90%、77%的家庭缺乏足夠食物、每天停電可達22小時、醫療資源嚴重短缺等。正如看守政府總理迪亞卜在2021年7月6日所言,經濟災難的惡化使“黎巴嫩距離社會崩潰只有幾天時間,而黎巴嫩人正獨自面對這種黑暗命運”。迪亞卜呼吁國際援助,但對西方將經濟援助與組建新政府掛鉤的做法充滿憂慮。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東岸,不僅在地緣政治上與周邊國家存在復雜的關聯交集,兩教三派的教派政治也使其與西方大國“關系匪淺”。貝魯特港大爆炸及其后續政治與社會危機,使黎巴嫩進一步暴露在了外部影響之下。
大爆炸后黎巴嫩政治與社會危機引發了法國、歐盟和美國的強烈關注,法國更是借此強勢高調介入黎巴嫩事務。基于歷史與現實原因,法國與黎巴嫩一直維持著特殊關系。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大爆炸后第一時間訪問黎巴嫩,但與其說是慰問災民,更像是“指導工作”。有消息稱,大爆炸發生后阿迪卜得以成為候任總理便是馬克龍直接推動的結果。然而阿迪卜組閣失敗及新政府組建遙遙無期,引發了法國、歐盟和美國的極大不滿。今年6月9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與黎總統奧恩見面時發出了制裁警告,認為黎領導人要為當前的政治與經濟危機負責。黎巴嫩必須組建新政府,進行改革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貸款協議。7月9日,法美兩國駐黎大使發表聯合聲明,認為黎巴嫩迫切需要一個支持改革的新政府,以擺脫前所未有的經濟與金融危機。
經濟壓力促使黎巴嫩與以色列關系朝著較為緩和的方向邁進。長期以來,黎巴嫩政府與以色列保持著“冷和平”關系,而黎巴嫩重要軍事政治組織真主黨則在黎以邊境地區與以色列沖突不斷。大爆炸發生后,以色列公開呼吁擱置分歧,表示愿意幫助黎巴嫩渡過難關,但真主黨堅稱以色列與大爆炸脫不了干系。但一年來,黎經濟危機日益深化,東地中海油氣博弈也不斷升溫。這些新態勢迫使黎國內各方不得不在對以關系上做出調整。2020年10月,黎以就兩國海上邊界問題舉行了間接談判。黎期望擁有穩定的天然氣收益來克服當下的危機。2011年黎巴嫩曾圍繞黎以海上邊界爭議訴諸聯合國,但大爆炸后的經濟危機促使黎改變態度,甚至真主黨與“阿邁勒”運動也默許了與以色列進行海上邊界談判的必要性。
2021年6月11日,在黎巴嫩一加油站外,民眾持油桶排隊數小時等待加油。貝魯特港大爆炸一年后,黎巴嫩社會幾近崩潰,燃料、醫藥、食物等嚴重短缺。
大爆炸后的政治動蕩或使黎巴嫩進一步陷入地區沖突的漩渦。當下,黎新政府組建之所以“卡殼”,關鍵在于各派別難以就財政部長一職人事安排達成一致,這一職位目前由什葉派把持,而真主黨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真主黨將維持什葉派掌控此職位當作與國內遜尼派及美國博弈的工具。為了保證自己在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真主黨持續加強與伊朗的軍事、政治互動,這引發了美國和以色列的不滿。2020年9月,美國制裁了兩名與真主黨關系密切的黎政府高官,包括一名前財政部長。11月,美國對黎總統的女婿巴西勒發起制裁,指責其向真主黨提供資金。法國方面,盡管法將真主黨的軍事與政治組織區別對待,但新政府組建失敗令法國和真主黨的關系難有實質性推進。由此可見,黎巴嫩“馬賽克式”政治將會繼續深度卷入兩大陣營間程度不一的沖突中——西方與以色列為一方,真主黨及其支持者伊朗為另一方。拜登上臺后,這種陣營化沖突在地區層面總體有所降溫,但在作為地區局部的黎巴嫩則呈持續發酵之勢。
貝魯特港大爆炸發生一年來,黎巴嫩不斷向“社會崩潰”滑落,反映出黎巴嫩實際上不僅未能在“危”中尋“機”,推動系統性改革,反而留下諸多后遺癥。目前來看,黎巴嫩唯有實現體制優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但改革之路任重道遠,政治與經濟危機在較長一段時間仍將持續發酵。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