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SWOT分析法,介紹敦煌莫高窟旅游發展的相關信息。在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大格局下,旅游發展全球化逐漸成為現代化潮流的一部分,中國的敦煌莫高窟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對于推動世界遺產旅游開發與發展保護起著重要作用。從敦煌現有的“優勢”“劣勢”方面出發,探索敦煌旅游發展的機會,直迎挑戰。
關鍵詞:敦煌;莫高窟;旅游;發展戰略;SWOT分析
本文索引:郭婧慧.<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19):-022.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0(a)--03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文化發展助推地區經濟轉型。敦煌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由于壁畫、彩塑的加速滅亡需要盡快拯救;另一方面世界文化遺產助推經濟加速世界各地的游客數量激增,大量游客涌入參觀,致使莫高窟不堪重負。如何在兩者間平衡取舍,在現有資源與優勢的情形下,抓住時代契機,合理開發莫高窟資源;既滿足當代人的審美欲望,又服務于后代保護文化建設,這是我們亟待解決與思考的問題。
1 敦煌的優勢分析(Strength)
1.1 地理優勢
甘肅省代省長任振鶴2021年1月25日在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甘肅要發揮承東啟西、連南通北區位優勢,更深層次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空間,加快形成內外兼顧、陸海聯動、向西為主、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打造新時代的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是中西部交通的“喉嚨”,也是西北戈壁上的“璀璨明珠”,更是南北的樞紐。從敦煌向河西走廊東部行駛,就可以抵達漢唐長安、洛陽等地;向西可以通過新疆腹地進入中亞、西亞和南亞,再往西走甚至可以抵達羅馬;從馬鬃山翻過,就是絲綢之路北連草原,南隔阿爾山,可接唐蕃古道。敦煌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也是敦煌旅游業得以發展的地理優勢,在4~14世紀歐亞文明交往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漢族與少數民族交往過程中,敦煌本地受到來自各個地區文化與人文交流的影響,敦煌古縣城亦受到佛教與佛教藝術文化傳播的影響,古老的絲綢之路迄今為止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1.2 內部優勢
1.2.1 擁有核心學術研究資源,學術成果多元化傳播快
敦煌研究院以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兩方面為基準,分別從敦煌石窟考古、壁畫、圖像內容分析、文獻記載以及民族、宗教、歷史等方位出發,探尋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等石窟資源,以敦煌石窟文物數字化資源技術為載體,輻射周邊領域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在這一方面,敦煌研究院擁有的核心資源是其他機構與地區無法比擬的。單就敦煌研究院的科研學術成果來看也是相當可觀的,從研究型論文、美術作品、技術成果展示等方面,70多年來,共出版相關著作500余部,成功發表的學術型論文3100多篇,臨摹與創作的美術作品有2000多幅,整體復制洞窟有15個,彩塑500多身。在石窟壁畫考古發掘方面,形成了科學的石窟考古測繪技術;藝術方面不僅在發表論文等理論性研究更近一層,還對彩塑壁畫的臨摹技法、巖石繪畫的制作技巧有了質的突破;對于莫高窟石窟內的佛像、彩塑以及壁畫等研究方面也發表了相關的學術研究;對于西北地區宗教、人文、歷史等方面的研究也在穩步推進。
1.2.2 品牌形象打響,石窟考古與宗教歷史融合發展
莫高窟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南北全長有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這些洞窟大多分布在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的敦煌莫高窟是現存世界上最偉大的佛教藝術殿堂。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敦煌石窟,不僅在國內,還在海外,都享有盛名。敦煌莫高窟,也被很多旅游愛好者評選為一生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它以獨具特色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學習。敦煌研究院在國內外也享有廣泛的品牌聲譽,被國家授予時代楷模、中國質量獎等榮譽稱號。在近幾十年的悉心保護與研究中,敦煌人始終以莫高精神、工匠精神等優良品質踐行著研究人的崇高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在西北沙漠,傾其一生將所學的技藝留在敦煌,將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與愛投入到敦煌彩塑、壁畫的保護工作中。如敦煌研究院的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敦煌學者,學術成果與精神更是讓整個學術界都對其表示著崇高的敬意。
2 敦煌現有的劣勢分析(Weakness)
2.1 外部劣勢
由于敦煌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西臨庫木塔格沙漠,南依祁連山、阿爾金山等,致使敦煌干旱缺水,也使敦煌成為一個沙塵暴的源地。沙漠化對于敦煌的侵蝕程度和速度都在加強,導致敦煌受氣候影響較大,旅游時間短暫,成為制約敦煌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引申到的環境治理問題更是敦煌乃至西北地區長期發展和存在的關鍵。
2.2 內部劣勢
2.2.1 研究人員隊伍斷檔,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匱乏
對于像敦煌研究院這樣的人文科學研究院來說,研究峰值人員的年齡分布大體在41~50歲,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隊伍呈“雙峰型”分布,50歲以上的研究人員占比29.3%;20~40歲的研究人員超過50%,41~49歲的中堅力量僅占15.5%,人才隊伍存在明顯斷檔的現象。與此同時,領軍人才只有3.7%,無一不提示著高精尖人才的缺少,對敦煌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存在著制約。
2.2.2 分散化研究過多,致使綜合型研究領域相對薄弱
通過發表的文獻統計量來看,目前敦煌研究成果呈點散分布,主要是碎片化的研究特點,致使關于敦煌地區民族與宗教文化、敦煌地區發展改革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等系統性、全面性的著作不多。縱覽全局,應用型、綜合性的系統分析部署,對于敦煌的研究發展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