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年,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在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中歐貿易逆勢而行,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光明的前景。本文在分析中歐貿易結合度的基礎上,通過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對中歐貿易進行測算和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貿易結合度;貿易潛力;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
本文索引:張俊鵬.<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19):-095.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0(a)--04
1 中歐貿易結合度分析
貿易結合度是用來衡量雙邊貿易聯系緊密程度的一個指標,包括兩個公式,分別代表各自在對方出口市場中的重要程度。代表歐洲在中國出口市場的重要程度,代表中國在歐洲出口市場的重要程度;和分別代表了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額以及歐洲對中國的出口額;和是指中國的出口總額和歐洲的出口總額;和分別指中國的進口總額和歐洲的進口總額;代表世界的進口總額。該比值大于1,說明雙邊貿易聯系緊密;該比值小于1,說明雙邊貿易聯系疏遠。
(1)
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和國際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得到如下結果(見圖1),中國與歐洲貿易具有以下特點:(1)雖然中歐雙方在各自的出口市場上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雙方對于彼此的重要程度不同,從圖1很顯然可以看到,歐洲之于中國的地位比中國之于歐洲的地位要高,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2)近十年,中歐雙邊貿易發展波動起伏,2013年之前波動較大,2013年之后雙方貿易發展穩中有進。中歐貿易波動幅度較之歐中貿易稍大,2008—2017年中歐貿易結合度的累積變動為0.16,而歐中貿易結合度的累積變動為0.14。(3)雙方的貿易結合度指數都小于1,表明中歐雙邊貿易聯系不緊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雖然中國與歐盟部分國家之間的貿易開展較好,但從中國與歐洲整體的貿易結合度來看,中國與非歐盟成員之間的貿易還有較大的潛力。中國與歐洲貿易結合度有一定的差別,主要在于: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商品,且中國是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具有出口的比較優勢,主要進口的是技術密集型和高科技商品,這方面由于歐洲部分國家以及歐盟對于中國有出口限制,造成部分歐洲國家與中國的貿易處于逆差狀態。2012—2015年,中歐貿易增長態勢有所放緩,可能與2012年世界末日假象對于人們預期的影響以及2015年前后英國“脫歐”背景有關。
2 中歐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通過對貿易結合度的分析和測算不難發現,中國與歐洲雙邊貿易并不緊密,存在較大的貿易潛力。那么如何將理論上的潛力轉化為現實,就需要對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因素進行分析,為最終優化雙邊貿易提供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2.1 模型構建
貿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和Poyhonen首先應用于在國際貿易領域,是研究貿易流量確定模式的重要工具,起源于牛頓物理學的“萬有引力定律”。傳統的貿易引力模型認為,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與兩國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成反比。隨著學術理論的發展和大量學者的研究,引力模型不再局限于初始模型,在大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表現為解釋變量的不斷擴大和實證檢驗的深化和多樣化。Linnemann(1966)[1]將人口統計變量引入模型;經濟學家考察政策、歷史和文化對貿易流動的影響,逐漸將重要貿易協定、貿易限制、殖民關系和共同語言等添加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2]。較少學者將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應用于雙邊貿易潛力研究。
本文基于Tinbergen的貿易引力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量拓展和替換,得到如下引力模型:
Tij=k*GDPα*POPβ*DISγ (2)
因變量代表中歐雙邊貿易流量,即總的進出口額;自變量包含3個解釋變量,即GDP、人口總數、兩國之間的距離。從以往實證經驗來看,經濟規模變量選用人均GDP,而不是GDP,與模型更加貼合。由于貿易流量不僅與出口國有關,還與進口國有關,因此GDP和人口變量應分別包含出口國和進口國的數據。根據先前學者的研究發現,除了雙方經濟規模和人口變量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對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流量存在影響,包括文化語言、貿易制度、資源稟賦、市場規模、是否有共同邊界等客觀因素。
在上述分析和總結以及相關參考文獻和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本文將出口國GDP、進口國GDP、出口國人口總數、進口國人口總數、兩國之間的距離納入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因素,并考慮如下虛擬變量:是否沿海、是否屬于歐盟。建立如下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為了讓模型更具有穩定性,對模型采取雙對數回歸形式):
LnTij=α+β1LnGDPI+β2LnGDPj+β3LnPOPi+
β4LnPOPj+β5LnDISij (3)
2.2 變量選取及符號預期
Tij代表雙邊貿易規模;代表出口國人均GDP,代表一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購買能力,反映一國(地區)出口供給的能力,經濟規模越大,出口能力越強,雙邊貿易量越大,預期符號為正;GDPj代表進口國人均GDP,反映一國(地區)進口需求能力,經濟規模越大,潛在的進口能力越強,雙邊貿易量越大,預期符號為正;POPi代表出口國人口總數,出口國人口增加能提高供給能力,與貿易額成正比;出口國人口增加,當地市場擴大,需求多樣化增加,對外貿易機會相對減少,貿易額也相對減少,預期符號不確定;POPj代表進口國人口總數,進口國人口總數增加會增強購買力,國內需求增加,為提高需求能力,從而擴大進口量,與貿易成正比,進口國人口增加可能導致國內勞動力增加,生產能力增加,國內生產替代外國產品,從而減少貿易機會,與貿易額的變化成反比,預期符號不確定;DISij代表兩國之間的距離,代表運輸成本的大小,是阻礙雙邊貿易的主要因素,預期符號為負;d1代表虛擬變量“是否沿海”(“是”取1,“否”取0),貿易雙方沿海將降低運輸成本,有利于貿易的進行,從而促進貿易量增加,預期符號為正;d2代表虛擬變量“是否屬于歐盟”(“是”取1,“否”取0),區域合作組織內部經濟合作機制將有利于貿易的進行,促進貿易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