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概念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得到重視,相關的歷史概念教學,也被更多地一線歷史教師討論并用于實踐。在筆者的教學經歷中,思想史的教學顯得比較困難,學生掌握歷史概念的情況也不盡人意。基于此,本文就歷史概念教學在高中思想史中的應用進行相關分析。
關鍵詞:歷史概念;思想史教學;建議
中學歷史教學必須要讓學生感知歷史,進一步對歷史事件、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產生的影響等展開分析,指導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認知,掌握歷史規律,形成歷史觀念。要想讓學生形成對歷史的總結性認知,必須要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概念。高中思想史課堂上,教師進行歷史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也初步形成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不同時代社會的特征,學生歷史概念的形成,對于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提升而言意義深遠。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根據一線教師經驗和高中思想史特征,就高中思想史課堂中如何進行歷史概念的教學提出些許策略。
一、客觀分析學情,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
任何教學都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規律、學習需求以及擁有的知識系統。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強調:“有趣的學習,是基于舊知識延伸出來的新知識學習,是將新知識嵌入到原本知識體系中的過程。”所以在歷史課堂中,第一,教師要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達到的學習能力展開教學,教師需要分析學生所掌握的政治史、經濟史等內容,每個時代的思想,其形成中,政治、經濟等是基礎,會通過思想反映出來,如果學生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不甚了解,在學習當時的思想文化過程中,會倍感吃力。第二,教師要了解學生對思想史內容的了解情況,思想形成與生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根有據的。比如山東省實驗中學鐘紅軍老師在講授“三教合一”這一歷史概念的過程中,結合《西游記》孫悟空的例子對歷史概念進行深入的講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傾聽、思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三教合一”歷史概念的了解。另外,本文認為歷史概念教學中,還可以與其他科目融合在一起,比如對于《宋明理學》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課本中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很難短時間內理解透,此時歷史教師可以與政治教師進行協商,將《宋明理學》的教學與政治課堂中“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主觀唯心”“客觀唯心”以及“辯證”等這些哲學概念的講解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這些哲學概念之后,再學習《宋明理學》,由此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概念的了解。
思想史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客觀分析學情,課堂中教師要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解答疑問,提供指導方法等扮演促進者的角色,學生在自學、小組學習、探討交流等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歷史概念的理解、內化,并且掌握與自己相適應的學習方法。
二、重整思想史教材體系,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線索
思想史涉及的內容各種各樣,假如教師完全按照教材中設置的體系和流程,將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外延都進行深入的講解,要求學生全面理解,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的有效學習來說都是不利的,歷史課堂上失去了學習的重點,學生也會喪失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厭倦歷史課。所以教師要重新整理思想史教材體系,確定核心概念,提出基本線索,梳理各種歷史概念,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具象化處理,理清思想史發展的過程,每節課上都要確定最關鍵的概念,然后圍繞這一概念展開教學,有所側重的推進課堂學習,這樣才會讓學生明白重點掌握的內容,理清學習思路。另外教師還需要進行歷史知識與概念性歷史的區分,避免學生將兩種歷史內容混淆,當學生對事實性歷史知識進行全面學習和有效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概念的掌握、內化也就更輕松。
思想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歷史概念,本文認為如果是學生現實中不太接觸、相對陌生的歷史概念,教師在課堂剛開始階段,便提出這一歷史概念,根據奧蘇泊爾的先行組織理論指導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伊始,為學生呈現一個引導性的材料,比如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這一課堂上,古代西方思想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明顯差距,教師在課堂伊始,便拋出“人文主義”這一概念,然后將這一概念作為線索,帶領學生走進古希臘文明,了解人文主義形成的背景、主要思想以及這種思想給當時社會、之后的發展所帶來的作用。教師將學生相對陌生的歷史概念與比較熟悉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學生對歷史概念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歷史知識、歷史概念學習的質量。
三、組織概念教學的材料,解讀歷史概念和背后的思想
思想史課堂中歷史概念的教學上,教師提出核心概念,明確基本線索之后,還需要選擇科學的教學素材進行歷史概念的解讀,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內化歷史概念。教學素材的選擇、教學問題的設置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教師從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筆者根據近幾年的工作與學習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部分教師講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會習慣設置問題,抑或者根據現實生活來解讀比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再一次展示教學中,課堂主題是《新文化運動》,為了讓學生了解蔡元培校長在北大任職期間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這一方針的初衷,特意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當你面對滿口之乎者也與不斷強調平等、自由、博愛的老師,你們更喜歡聽哪位老師的講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選擇了后者,然后筆者接著闡述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內涵,即這種思想和理念,目的是讓新思想能夠破土而出,尤其是科學的新思想可以被更多人所知曉、學習。本以為設置這樣的問題是科學的,但是課后一位語文教師用開玩笑的語氣對我說:“我們這種天天之乎者也的老師是不受學生待見了!”,這本是一句玩笑話,卻讓我對問題設置的模式進行了反思,以至于在后期的教學中,不管是結合現實案例,還是設置相關問題,都讓我時刻想到,素材的選擇不僅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歷史概念教學融合在一起,還需要保證素材的科學性,這樣的素材才能夠更精準的指導學生進行歷史概念的學習、理解和內化。
四、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深化對歷史概念及思想的認識和掌握
高中思想史的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等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歷史概念的了解,讓學生將不同歷史知識、歷史概念銜接在一起,對于學生思想史體系的構建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的解讀和理解,其過程主要是對歷史事物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況、歸納演繹等,這些都是思維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思想史的內容,對其中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借助比較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等的差異和共性,形成對歷史知識差異性、共性的認知,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等背后包含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學習西方人文精神這一概念的時候,課本中對此給出的解讀為:“人文精神是一種人類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的高度重視,對人類各種精神文化遺產的無比珍惜,對人格與道德的不懈追求。它關注人的塵世生活,重視人的精神意義,是人的價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識、思維習慣和心理活動中的歷史積淀。”對于類似這樣的歷史概念,教師假如只是進行簡單的闡述,學生很難理解其中要義,教師要對整個人文精神發展過程進行闡述,即公元前5世紀到18世紀是人文精神被提出、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總共可以分成三個過程,隨著時間的遞進,人文精神的內涵也不斷豐富,一直到近代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發展到頂峰。教師必須要講解人文精神發展的三個過程的重點內容,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對比分析三個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共性與差異,學生才能夠清楚的認識、了解這一概念。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高中歷史核心概念教學,需要教師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線索、解讀歷史概念和背后的思想、深化對歷史概念及思想的認識和掌握,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人文精神”這一歷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思想。
參考文獻
[1]趙亞夫主編.《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第101頁
[2]季春元.《論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10):20
[3]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3版,第231頁
作者簡介:李鳳.1989.05,女,漢,福建長汀,研究生,碩士,二級教師,世界史,長汀一中,
基金項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課題“概念史視域下高中歷史核心概念的教學路徑”(編號:KCZ20210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