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
摘 要:文章從言之有據、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和言之有趣等四個方面,闡述了音樂教師的文學語言藝術,并從眼神、身勢動作和面部表情等方面,分析了音樂教師的肢體語言藝術,希望可以為促進音樂教學,發展音樂語言美提供借鑒。
關鍵詞:美學;音樂;文學語言;肢體語言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不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而且語言還具有內在美和韻律美,這一點,在音樂作品和音樂教學中也得到了體現。對于音樂課堂來說,教師合理利用語言藝術,創造性地展開教學方法,讓課堂充滿感情充滿樂趣,使語言和音樂完美地結合起來,是取得理想的音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握語言藝術的特點,準確地將美的語言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一、音樂教師的文學語言藝術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音樂作品是美的化身。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師、執行者和引導者,需要加強對音樂教學中課堂語言美的分析與研究,了解音樂課堂教學對語言美的要求,掌握音樂語言藝術,通過美的語言的應用體現音樂的內外美,營造能讓學生感受美、追求美、理解美及運用美的學習氛圍,為音樂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言之有據
語言學研究發現,語言的審美關系雖然主要是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以感性形式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比較直觀、最易感覺的關系,但是理智關系也是語言的審美關系的一種。而且語言的理智關系需要我們關注語言的審美主客體的邏輯順序。只有邏輯清晰,言之有據,層次分明,才能為語言的美找到賴以生存的物質載體和媒介。所以,許多人都提倡在使用語言時要做到言之有理有據。具體到音樂教學中,雖然語言并不是音樂課的主要內容,但標準、準確、生動、組織有序的語言無疑可為一堂音樂課增色不少。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準確地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音樂作品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更談不上按照藝術規律進行再創造。音樂課上教師有責任把藝術語言以導語或解說等形式轉換為文學語言、藝術語言,讓學生在藝術語言引導下有想象的余地和能力。
(二)言之有序
美的語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言之有序。所謂言之有序,指的是注意說話的順序和條理性。在音樂教學中,加強語言的邏輯性可以有效優化教學語言,但是還要注意教學語言的流暢性、條理性。為了確保語言的條理性,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節奏美,音樂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對每一節課的內容進行深刻研究和細膩分析,并對課堂上的教學語言進行精心的組織,精確到開頭、過渡、結尾的具體語言。如在《影視音樂》鑒賞教學中,在講述影視音樂的作用與特點、影視音樂的幾種表現手法時,教師可能會結合學生熟悉的影視歌曲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主題曲去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的條理性,分清主次、重點、先后,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讓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聽懂教師所要表達的含義。
(三)言之有情
音樂是通過旋律和節奏來塑造藝術形象、傳遞和表達情感的。在以歌唱為主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的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發掘音樂作品的情感,體會歌詞的意境,準確理解歌詞內容。然后,以音樂的音樂文化的傳播者的身份參與教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注入情感,帶著感情去教學,通過聲調的此起彼伏、聲音的強弱、節奏的快慢傾訴作品的情感、個人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歌詞中豐富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以情化人的目的。如在《陽光三疊》鑒賞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王維的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借助詩歌朗誦穿越時空隧道,想象詩人描寫送別時的場景從,進而聯想到生活中的離愁別緒,切實感知歌曲中的情緒。然后,由教師講解這首曲子的特點:歌曲描述了作者與友人之間真摯美好的情感和友誼,這首曲子初聽淳樸而富有激情,再聽就能感受其中所隱藏的淡淡的憂傷。其中,“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內心強烈的情感,為了體現作者的情感,這里用了一個八度,出現了全曲最高音?!拜d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一句,刻畫了作者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無奈,音樂在這里營造了一種迷離的意境,寄托了作者對社會動蕩、民眾疾苦的感嘆。如此這般,在講述樂曲特點時,借助飽含情感的語言去教學,可以讓學生體會古人依依惜別的感情。
(四)言之有趣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一劑潤滑劑,可以化解人際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音樂教學應該是充滿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而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他們都有求新求異的心理,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的語言講解,根本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音樂教學規律,運用幽默的語言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以起到春風化雨,點石成金的作用,讓學生愛上音樂和音樂學習。如在《誰說女子不如男》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增強教學的效果:學過中國歷史的同學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巾幗不亞須眉的女英雄,譬如梁紅玉、穆桂英、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是豫劇優秀傳統劇目《花木蘭》的選段,最經典的花木蘭扮演者是豫劇大師常香玉,一個如花木蘭一樣為抗戰殺敵而出錢出力的奇女子。我們可以將《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個經典唱段視為獻給古代女子的贊歌,視為中國版的《Song of St.Joan of Arc》(《圣女貞德之歌》),大家在欣賞唱段時,不能只關注唱段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只看到它“接地氣”的一面。還要品味豫劇的行腔韻味和中國傳統戲劇的魅力。這樣采用幽默而簡練的語言去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學生自動走進戲曲世界。
二、音樂教師的肢體語言藝術
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在音樂教學中,除了要用到上面提到的文字語言之外,肢體語言對于音樂教學也很重要。肢體語言指通過身體的動作與接觸而進行的感情交流。肢體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雖然無聲,但是它卻是情感的體現,能深刻地表現很多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就肢體語言的意義和作用進行探究,運用肢體語言提高小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課堂教學質量。那么,美學導向下的音樂教學中的肢體語言有何作用和特點呢?
(一)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最重要的表情器官。人的外界感覺信息有90%以上是通過眼睛獲得的,因此,美學家們又稱人的雙眼為“美之窗”。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非常注重眼神的交流。比起有聲的交流,眼睛傳神是一種非語言表達的藝術形式。教師鼓勵的眼神,可以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準確傳遞相關信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在學習和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賣力。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一方面借助眼神傳遞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一方面觀察學生的眼睛,從學生的眼神中看出他們對于課程的理解程度,進而時刻準備著改變教學策略,以優化教學課程。如在《音樂與生活》課堂教學中,在講述音樂作品的題材、演奏和演唱形式時,教師可以借助眼神提醒學生認真聽講相關的內容,促使學生捕捉重要信息。還可以借助眼神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展示自己。在學生提問、表演時,教師可以利用眼神給學生以鼓勵,幫助學生找到開啟能量之門的鑰匙。在有的學生不認真聽課、擾亂課堂秩序時,教師可以用眼神給學生以警告,以眼神為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打造合理的課程秩序。
(二)身勢動作
音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如果說音樂課堂教學是一所房子,那么,肢體語言就好比是房子的門,通過這扇門,學生可以了解房子的構造。肢體語言也是教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力的體現。不同的音樂,雖然肢體語言有所不同,但是許多音樂在表演和教學時都要用到身勢動作。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展現音樂的情緒和情感,強化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身勢動作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如在《戲曲篇》課堂教學中,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的戲曲藝術在肢體語言上有著不同的特點。如京劇念唱作打皆有文章。南方戲曲與北方戲曲相比,文戲與武戲相比,身勢動作更加靈動柔和。鑒于學生日常會在電視、電影上看到一些戲曲表演片段,他們對戲曲身勢動作有所了解。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愛的戲曲種類,并做一個戲曲中的經典動作,如蘭花指、水袖、馬腿、亮相、撩檔等。然后,由教師自己示范、展示幾個學生不熟悉的身勢動作如起霸、亮靴底、吊毛等,讓學生猜測和總結這些身勢動作的寓意和特點。最后再由教師以“表演和解說”的方式去解釋這些動作的寓意,點評動作特點。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對于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通過觀察教師的面部表情,講課時候的聲音來展開知識的學習,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太過嚴肅,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圍十分壓抑,那么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微笑可以讓課堂變得輕松,因此,教師注重自己的面部表情管理,在音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音樂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結合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借助面部表情進行音樂教學和表演,以增加音樂課堂的感染力,促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受到熏陶和教育,讓學生切實體會到音樂藝術的魅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老舍先生曾說過“我們最好的思想,最深刻地感情只能通過最美妙的語言來表達出來”。音樂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與優美的音樂作品一樣,可以給學生以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新課改的持續深入,也給音樂教師自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教師只有在美學導向下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和音樂教學藝術研究,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深厚的文學修養,才能在音樂教學中如魚得水,促使音樂教學實現質的變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曉晶.音樂教學的語言藝術初探[J].大舞臺,2012(04):211-212.
[2]李智華.小議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S1):136-137.
本論文系福建省寧德市中學教育科學研究2020年度課題成果。
課題名稱:美學取向的音樂課程語言理論與實踐研究。
課題立項編號:FJNDKY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