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展了線上教學活動。這既展現了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決心,也體現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學方式的成功變革,還為高中語文的經典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契機與思路。縱觀線上教學活動的過程,可以看出教師們集思廣益,已經在線上經典閱讀教學領域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如:巧用影視作品,激發閱讀興趣;引入名家解讀,直擊作品內核;依憑數據系統,引領多元解讀等。無數教育者對信息資源的再審視,無疑是一場可喜的變革。相信通過這一變革,一定可以推動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全面提升語文經典閱讀的教學質量,為今后的線上語文教學提供更多地可能性。
關鍵詞:經典閱讀;信息技術;影視作品;文化欄目;數據庫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迅速席卷全國各大城市。為了有效控制疫情及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育部發起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國家精品課程、省名師空中課堂、CNKI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線上資源紛紛面向廣大師生開放。與此同時,騰訊會議、小魚易連、闊知學堂、釘釘等軟件也積極為線上教學做了系列嘗試與努力。從結果來看,網絡教育教學初具成效,廣大師生得益于信息時代的便利,沒有因為疫情影響而過多地耽誤工作與學習。
本次疫情期間線上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體現了信息時代傳統教育方式的成功變革,也為今后互聯網參與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本文將圍繞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經典閱讀研究展開論述。
一、巧用影視作品,激發閱讀興趣
經典名著總是具有綿延不斷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古今中外的讀者,同時也衍生出了大量的影視作品,如《鴻門宴》《紅樓夢》《聊齋志異》《半生緣》等,2020年還沒上映就已經廣受全球關注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同樣出自我國的經典作品《木蘭詩》。這些影視作品更直觀、更細膩地展現了經典作品的人物,讓更多地觀眾感受到了經典的力量,也增強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當“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經典作品的閱讀是語文學科的學習要求,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閱讀普遍出現了碎片化、娛樂化、淺層化的現象,網絡文學的興起、自媒體的風靡,也影響了高中學生的審美品位。相對于人物關系錯綜復雜、社會時代背景遙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晦澀難懂的經典名著而言,文化閱歷和人生經歷有限的高中學生容易產生畏難心理,繼而選擇對經典作品繞道而行。如《詩經》《史記》《論語》《孟子》等,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產生的距離感,很多學生除了課本必學的篇目外,并沒有產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再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由于人物眾多,情節復雜,學生初讀感到費力,難以厘清脈絡,故而也興趣寥寥。至于現當代作品,如《雷雨》《家》等,雖然語言沒有隔閡,人物關系也清晰明朗,但能自發閱讀的學生人數仍然不多。究其原因,還是學生自身沒有對經典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總體上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探索。
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興趣,應當成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的課堂閱讀教學除了引經據典,口頭傳授知識和呈現文化背景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外,還應當充分考慮信息時代背景,用好互聯網這把利劍,化被動影響為主動選擇,讓其為己所用,達成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目標。例如,影視作品《雷雨》《邊城》《巴黎圣母院》早些年就已經進入了語文課堂,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學生對作品有了直觀的感受與體會,對人物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同時,這些影視作品也的確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對原著的興趣,很多學生在看完影視作品后,會進一步去借閱原著進行閱讀,并互相討論交流,提升了自身的文學審美能力。這是一個可以復制和傳承的經驗。
二、引入名家解讀,直擊作品內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學生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借鑒經驗,適時總結,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由于閱歷尚淺,文化底蘊不夠,很多學生在閱讀經典名著時,很難讀懂其中的韻味,尤其是文言作品和古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那思之不盡的余味需要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真正品讀出來。然而,豐厚的文學素養絕非短期之功,它需要大量的閱讀、思考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能得以逐漸形成,這對于少年學子來說,無疑是很難達成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名家解讀來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深對經典名著內涵的理解,就顯得極為重要,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使這一想法成為可能。
21世紀初,《百家講壇》進入大眾視野,該欄目對《三國演義》《紅樓夢》《鶯鶯傳》《水滸傳》《西廂記》《聊齋志異》等經典名著的內容以及唐宋八大家、黃庭堅、曹雪芹、竹林七賢、陸游、辛棄疾等著名文人的經歷娓娓道來,讓更多地人領略了中華的書香文化和經典魅力。隨著該欄目收視率的提升,央視重點打造了系列名家講壇、名家解讀類的文化欄目,如《讀書》《一本好書》《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經典詠流傳》等,這些欄目進一步擴大了經典名著的解讀范圍,并以生動活潑的演繹再現了經典的力量,《月亮與六便士》《了不起的蓋茨比》《駱駝祥子》《紅字》《悲慘世界》等著作中的經典場景得以通過欄目中的舞臺戲劇、片段朗讀、歌曲演唱、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再現于觀眾眼前,并通過欄目里的名家點評,讓觀眾得以對作品中的情感內核有更深刻地領悟。
因此,高中語文經典閱讀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上的名家解讀欄目,通過觀看、品味、傾聽、感悟來逐步加深對作品內核的理解,強化對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印象,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品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在課間播放一段《經典詠流傳》里的歌曲演繹,胡彥斌的流行唱法、節目組的宏大布景會讓學生瞬間進入該詞大氣磅礴的語境里,能夠極大提升學生學習該詞的專注度,同時最后的專家點評,“蘇軾在最落寞的人生里能唱出最激昂的歌聲,在最沉痛的境遇里能唱出最曠達的領悟”,雖只言片語,但一語中的,能夠激發學生更多地思考,讓學生對蘇軾的詞作更多一份神會。
三、依憑數據系統,引領多元解讀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經典作品的層次是豐富的,底蘊是深厚的,如果只從單一的角度去解讀作品,無疑會有所偏頗,過于單薄。俗語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往往能獲得更多地成果。信息時代中,CNKI、維普、萬方、超星、龍源等數據庫里所收集的期刊、圖書、專利等數據信息,就是閱讀的最好輔助,多研讀專家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多元化解讀作品的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學生應當“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多元解讀文本中的文學內容、文化現象也是經典著作的閱讀所需。然而,高中語文課堂囿于時間有限,往往給學生呈現的是最經典的視角解讀,而不可能從多維度來呈現作品的詳細解說,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也不足以支撐他們理解透徹文本背后的文化現象,同時由于思維的局限性,他們很少會跳脫固定思維去閱讀文本,而習慣于全盤接受課堂的教學內容,欠缺自己的思考,這些都給經典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帶來了困難,故而數據系統的輔助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萬方、知網、維普、百度文庫、龍源、道客巴巴、超星等數據庫陸續建立起來,它們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不斷擴充,收容了古今中外的各類圖書、專家著作、期刊、專利、報紙等,給后人的研究和再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高中生深入剖析經典文本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高中語文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數據庫,學會查找自己需要的內容,并整合出完整的多維度解讀成果,借此使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文化素養。否則,一味地落入傳統解讀的窠臼中,就容易使“文學闡釋陷入到一種模式和框架之中,一味地強調文學的社會意義和道德教化作用,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對文學自身價值的關注”。
以高中語文課本中的《雷雨》節選部分為例,課堂解讀文本時,常常以“舊中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內部的尖銳沖突”“具有典型意義的剝削階級家庭的罪惡歷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及必然滅亡的命運”等語句來以點帶面地解讀劇本,視角單一。學生雖然有所得,但是思維容易固化,缺乏個性化的思考,難以形成整體性的文本解讀框架。那么,借助數據庫的力量,學生就會發現,原來《雷雨》還可以從復仇、棄婦、亂倫的母題以及女性主義、語言學、倫理道德、精神分析等角度,多元化地進行解讀。在解讀過程中,學生必然還會對同一母題下的《哈姆萊特》《西廂記》《紅樓夢》《古希臘神話》等諸多名著產生閱讀的興趣,進而擴展閱讀的容量,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對提升文本的審美鑒賞能力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如今,信息時代已經全面到來,一場疫情觸發了教育界線上教學的全面開展,引發了無數教育者對信息資源的再審視,這無疑是一場可喜的變革。高中語文經典閱讀教學正可憑借此契機,通過教師的引領,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媒介,以影視劇作、文化欄目、各類數據庫等為依托,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習視野,直擊經典文本內核,多元解讀作品,從而凸顯學生閱讀文本的主體地位,推動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全面提升高中語文經典閱讀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
[2]范錚.文學批評理論關照下的多元解讀——以《雷雨》為例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2(18):107-108。
[3]王殿梅.讓信息技術為語文閱讀教學“錦上添花”[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71。
作者簡介:鞠俊.1990,女,漢族,常州市第五中學,江蘇常州,213000,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