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中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是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和實踐對高中學生加強教育引導,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家國情懷,是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靈魂,也是高中歷史教師是否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增強青少年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思想基礎,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和實踐對高中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家國情懷,是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高度給予關注和思考的重大課題。
一、立足教材,發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基點
教材是課堂教學之本,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依托和主要依據,是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并達成課程目標的媒介,也是實施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采用的高中歷史教材是對歷史學科具有深厚造詣的一大批優秀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學術性,適應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精神,處處都體現和彰顯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作為歷史教師應當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材,不僅僅是要掌握教材的知識目標、方法手段、系統架構等,更要充分發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核心素養和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基點,以小見大、以史鑒今,在學生心靈深處厚植家國情懷。如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包含有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抗日戰爭等知識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重要歷史事件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實例來教育和感染學生。林則徐虎門銷煙,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絕不會屈服于強權的決心。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的抗英斗爭,展現了中華兒女奮勇頑強抵御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特別是抗日戰爭,作為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救亡衛國戰爭,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這場創造了人類戰爭史奇跡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中所昭示出的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同仇敵愾的強大民族凝聚力,是對學生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鮮活的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良好素材,備課時搜集相關史料,包括音視頻等直觀感性的資料,寓情于史,杜絕呆板講授和機械傳遞知識點,而是用極富感染力的課件、教學語言和教學情境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真實客觀的歷史事件中體驗先輩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付出的熱血和生命,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系統建構,內化各民族共同書寫偉大歷史的國家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所做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這是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以求追求團結統一偉大歷程的最精準的概括和總結。高中歷史教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族融合發展的因子,5000年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融合中不斷發展的歷史。如秦始皇統一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徙并建立了眾多獨立的政權,在與漢族政權及中原封建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是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交流融合,為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奠定了客觀基礎。歷史教師通過梳理和凝練中國古代史的發展歷程,可以讓學生深切感悟到,中華文明之所以數千年來源遠流長,從未中斷,主要原因是就在于是各民族文化匯集沉淀成為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多元一體,各民族優秀文化基因滲入其中,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斷發展壯大的內生動力。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守望相助、互依共存的統一國家,各民族的發展都與祖國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血脈相連。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人心所向,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一切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行徑必將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中國歷史發展脈絡中折射出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促進學生在系統建構中國歷史知識體系的同時,將各民族共同書寫偉大歷史的民族精神內化于心,幫助學生堅定意志和信念,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打造課堂,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歷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基,歷史課堂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渠道。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悠久、豐厚,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百年輝煌征程中,培育凝結了“五四運動”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以及“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一系列體現時代要求、彰顯人民力量的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燈塔,是指引我們跨越一切艱難險阻的磅礴精神力量。無論哪一種精神,在歷史和現實中都以具體事、具體人為載體,浩瀚的史料是讓青年學生汲取豐富精神營養的沃土,作為歷史教師,要以歷史課堂為核心,精心打造歷史課堂、全面把握歷史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機和吸引力、感染力,讓孩子從浩如煙海的歷史知識之中有效汲取其富含的精神養分。在打造高效歷史課堂方面,首先是要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教學實際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時代變遷的現實痕跡,特別是結合自己的父母家人、家鄉故土發生的變化,來感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歷史成就。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只是把課堂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講解方面,而是要拓展知識載體,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把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要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來打造高效課堂。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并在學生主動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如在中國古代史教學部分,教師可以以清政府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為例提出問題,各朝代是如何管理臺灣的?你如何理解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通過讓學生梳理中國古代不同朝代和時期臺灣的不同名稱和不同的行政區劃沿革,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的事件為例,向學生講明白每一個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支持和擁護黨和國家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秉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始終把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學生通過翻閱教材梳理臺灣的行政區劃沿革,認真思索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主觀意識上抵御一切分裂行徑,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即會滲透其中。
四、協同聯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實踐育人體系
除了課堂主渠道,積極延伸和拓展“第二課堂”,教育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也是實現家國情懷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和舉措,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的不足,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和輔助。要幫助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讓青少年在心理情感上完全接納和認可,才能實現學生個體內在主觀認識和外在言行的一致性、統一性。因此,歷史教師組織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是進行愛國情懷教育的另一種有效方式。僅僅依靠教師課堂講授,不少學生仍然會覺得過去的歷史離當下和自己非常遙遠,無法從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共振,導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法實現堅如磐石。通過社會實踐、主題教育等實踐育人活動,引導學生在現實中感受偉大祖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能夠促進學生更加透徹和深刻地感悟歷史,產生共情。其中,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本土的教育資源,就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感同身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筆者在講授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歷史時,組織學生赴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基地青海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紀念館實地參觀,帶領學生現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青藏高原上,20世紀中葉,新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在極端艱苦的工作條件下,克服重重難以想象的困難,在60年代成功試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學生興致勃勃的在原子城紀念館仔細觀看每一件實物,在每一幀珍貴的照片前久久駐足。許多孩子在認真聆聽講解員飽含深情的介紹后熱淚盈眶。同學們回來后撰寫的觀后感充滿了熾熱濃烈的感情,有的學生寫到,深深感覺到了今天祖國的強大離不開先輩們的忘我奉獻,當前自己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像先輩們一樣,刻苦學習,報效祖國。通過讓學生實地觀看原子城紀念的豐富史料以及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學生把自己深深帶進了那一段不平凡的歲月,對于在自己家鄉誕生的“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有了更加真實、深刻地記憶和理解,在喚醒歷史集體記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中實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歷史作為一門研究歷史史實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學科,對于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有著無法替代的學科優勢和豐富資源,在這方面,歷史教師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職責和使命。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打造課堂,開展實踐教育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和形式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懷,產生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重大作用,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各環節,才能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孫洪浩.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文理導航,2020,0(10).
[2]丁玲.滲透家國情懷,讓歷史教學更有靈性.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0(15).
[3]倪演.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研究.教學經緯,2021,3(73).
本文系青海省西寧市中小學教育科研2020年重點課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ZLS200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靳占紅.(1970年10月),男,藏族,籍貫 青海湟中 ,副校長,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