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思維習慣,因此高中教師在進行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應當使用太過完滿的課堂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課程知識的教授,這種教學手段不僅不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思考,也無法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使用留白藝術,讓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留白藝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引言:想要使得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活躍,那么就需要嘗試進行留白藝術的使用。所謂的留白藝術,指的并不是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文本的留白,而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各項教學進度的留白,教學手段的留白,以及教學形式呈現的留白。太過完滿的課程教學方式容易給人以壓迫感,也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倘若高中語文教師能合理地使用留白藝術,那么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將會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一、留白藝術的由來和發展
所謂留白其實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雕刻藝術中的一種方式,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層面來理解留白藝術,指的是在進行畫面構建的過程中,繪畫者應當以空白紙張為承載體來進行畫面的科學構建和畫件的仔細排放,預留出充分的空間來供品鑒者進行想象與鑒賞,這是一種豐富畫卷含義和畫卷情感的藝術方式。在西方的繪畫雕刻藝術中也存在留白藝術,在西方古典美學家萊辛的《拉奧孔》中曾經提到過,一位合格的雕刻藝術家應當避免描繪激情頂點的頃刻,這是一種情感渲染上的留白,能夠令品鑒者有豐富的回味余地。在接受美學領域也有關于留白藝術的討論,接受美學家伊瑟爾在其論著中曾經提到過,每一個文本都是一個留有諸多空白的召喚結構,期待讀者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期待視野來進行文本空缺的填補,這其實是一種讀者進行文本解讀的方式。而留白藝術進入到語文課堂教學領域當中后,也發展出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語文教師在進行日常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文本留白藝術的探討,讓學生意識到文學作品本身由于留白而產生的魅力。一個是語文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構建過程中的留白,為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的改進,再進行教學氛圍活躍的同時,使得日常的課程教學更符合高中學生的成長趨向和期待。
二、傳統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傳統的語文高中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倘若不進行相應問題的進一步研究與探討,那么高中語文的課程教學質量就無法獲得進一步的提升,下文將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教學設計中學生缺乏參與感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都認為教學設計是教師的職責與任務,不需要學生的參與,因此會通過自身的設計理念來進行每一堂課程教學設計的完成,并將與相關教學設計關聯的教學指導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下預習。由于教師已經通過課程設計進行了整堂課所有內容的編排,因此學生進行課程導學觀摩與學習的過程,僅僅只是進行即將展開課堂進度環節熟悉的過程。學生不能夠親自參與到課程設計環節當中來,不能對日常的教學設計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設計過程中就缺乏必要的參與感,倘若教師對學生的喜好以及興趣點并不了解,其所設計出來的教學環節和內容很可能不符合學生的興趣趨向,最終導致學生對日常的語文課程學習不感興趣,最終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質量。
(二)課堂時間利用過于充分
在高中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目標來進行日常的課程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多的進行語文專業知識的教授,會盡量利用每一分鐘的課程時間,不會留下一絲一毫的課堂間隙。在這種壓迫式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固然能夠進行高頻率的課程知識接觸,但其所能夠達到的課程知識轉換率可能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會由于這種壓迫式的教學氛圍,而對語文課程科學本身產生反感情緒,最終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這種過于壓迫的課堂教學理念,雖然能夠提升教師的課程傳授效率,但卻無法使得課堂氛圍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也不利于師生間進行友好的交流。因此這種傳統的課程教學理念應當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三)知識分析過于透徹
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各類模塊課程知識的教學與引導。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而是認為想要讓學生取得較為良好的成績,對相關知識進行更為透徹的理解與感悟,就必須要傾囊相授,對每個知識點都進行十分透徹和全面的講解,只有如此學生的學習質量才能夠獲得較為明顯的提升。但實際上這種教學理念是完全錯誤的,相比較其他學段的學生而言,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索的能力和思維方式,倘若教師將知識點分析得過于透徹,那么學生就無法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進行獨立自主思索能力的運用和鍛煉,學生也無法感知到知識獲取本身的難度,這會讓學生產生疲乏感和倦怠感,認為任何知識點都是可以輕而易舉地進行理解與運用的。久而久之,學生便不再對語文課程學習感興趣,甚至會產生過于依賴教師的情緒,最終使得學生的獨立自主思維方式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學生的個人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留白藝術的使用措施分析
想要使得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變得更加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未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能夠獲得更為明顯的提升,教師就要善于使用留白藝術來進行日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完善,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與培育。
(一)進行教學設計的留白
為了讓學生有更為濃郁的課堂參與感,教師在進行日常的課程設計時,可以嘗試進行適當的留白,讓學生來進行課程設計的進一步完善與改進。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日常課堂,是由自己參與創造的感覺,它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歸屬感,使得學生有更為濃厚的興致來進行日常課程活動的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能夠進一步的感知到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對提升日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是能夠起到較為明顯作用的。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3單元《琵琶行》一文的教學時,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選擇較為動聽的琵琶曲來作為課程導入部分內容進行播放。這樣一來,學生并會對該課程的學習更為關注。教師也能夠從學生進行課程導入選擇這一環節,來對學生的審美和興趣進行一個明確的了解。
(二)進行教學時間的留白
倘若教師以較為緊張壓迫的教學方式完全占據課堂時間的每一分鐘,那么學生很可能會無法適應這種課堂教學氛圍,最終對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喪失興趣。為了讓學生在松弛有度的教育氛圍中進行知識的吸收與運用,教師應當學會進行課堂時間的留白,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態更為科學合理。一堂課大約有45分鐘的時間,在這一堂課的時間里,學生不可能一直都保持高度緊張和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嘗試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狀態,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時間設置,以松緊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這樣一來,學生便不會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輕易產生疲乏感,也不會由于緊張壓抑的課堂氛圍,而對高中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那是可以通過學生自由朗讀,自由討論和自由思考,甚至進行讀后感撰寫等形式來進行課堂時間的留白,這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更多地空間來進行有關課程的知識的吸收與思索,還能夠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這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是能夠起到正面作用的。
(三)進行課程講解的留白
高中語文課程教師在進行新授課程教學時,也需要進行留白藝術的進一步使用。在傳統的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師不論是進行哪一個語文教學模塊的知識教授,都喜歡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徹底剖析,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思索能力提升和核心素養培育的。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嘗試進行課程講解留白藝術的使用。譬如教師在進行《長恨歌》一文的教學時,便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來對長恨歌的主題進行解析與議論。實際上有關長恨歌的敘述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許多研究學者認為長恨歌是一首頌揚愛情的文學作品,也有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首諷刺唐明皇荒淫無度,用以勸誡世人的政治主題文學作品。教師在進行這一環節教學的過程中,便可以嘗試使用留白藝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相應主題的探索與交流,這不僅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還能夠讓學生的品鑒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又譬如教師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程的教學時,對曹雪芹在這一環節中進行的眾生百相的描繪不需要進行較為徹底詳細的剖析,教師可以嘗試使用留白教學手法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相應人物,語言的體會和性格的鑒賞,讓學生通過自主討論的形式來進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與研究。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在課程教學中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還能夠有效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程講解過程中進行留白藝術的使用,需要進行使用頻率和使用關鍵點的把控。這與學生本身的學習狀態,學習能力有莫大的關聯。倘若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狀態并不足以讓教師進行留白教學方式的使用,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留白教學手段,就很可能會使得學生無法進行相應知識點的完全理解與運用,這會導致學生的最終學習質量無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留白藝術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能夠使得課堂教學氛圍得到進一步的活躍,還能夠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獨立自主思索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曉萍.留白不空白,無聲勝有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3(34):18-18.
[2]牛祥軍.留白語文課堂,馳騁學生心靈——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探析[J].學周刊,2020(25).
[3]陳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留白藝術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7,(006):P.67-67.
[4]張蓓.對高中語文課堂“留白”藝術的探索和思考[J].快樂閱讀:中旬刊,2013.
[5]李紅敏.把課堂還給學生——語文教學課堂教學讓學生活起來[J].學周刊,2015.
[6]陳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留白藝術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06):67-67.
作者簡介:王海蘭(1983.05).江蘇南通人,漢族,本科學歷,中學一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