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事新聞作為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可拉進高中生與歷史的距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遵循恰當的原則使用時事新聞,能延展教材的內容,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思維品質和家國情懷,對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效率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事新聞
伴隨時代的進步、科技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時事新聞與我們也離得越來越近。歷史與時事新聞有著緊密的聯系,時事新聞的時效性、廣泛性、政治性等特征為歷史和現實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歷史教材呈現的知識是歷史史實,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從時事新聞中選取與歷史教學緊密相關的熱點,恰當地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還可以讓高中生嘗試以歷史的視角來觀察眼下的社會,關注、解決現實問題。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幫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素養。
一、時事新聞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
(一)拓展、延伸歷史教材的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呈現的內容有限,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就要擴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需要教師對歷史教材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高中階段,隨著成長,學生的學習心理變化,已不滿足于教材中“過去的”歷史。時事新聞作為歷史教學的輔助恰是歷史進入現實的延伸。已學過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思考今天的現實社會,今天的時事新聞也可以映射我們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如2020年以來,中美關系持續緊張,相關的時事新聞非常多。教師可結合教材梳理現代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中美關系從40年代的同盟到50、60年代的對峙再到70年代逐步正常化,經歷了曲折的演變。1979年中美建交推動了兩國的共同發展和國際局勢的穩定,從歷史中可看出,良性互動的兩國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中美雙方都應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決不能形成兩國關系的惡性循環。在拓展教材內容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演變的重要因素,并在歷史與現實間建立起聯系,使歷史課堂向更廣、更深延伸。
(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適應高考考查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發辦(2019)29號]中指出,高考應創新試題形勢,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近幾年新課標全國卷文綜歷史試題多從現實材料入手,創設新的命題情景,充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命題素材更多來自教材以外,多為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和國情。通過這些新情景、新材料的創設,考查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知識分析闡釋、評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2018年高考為例,三份全國卷考查內容突出體現2017年10月形成的十九大精神,具體考題如下:①“立德樹人、科技創新”(Ⅱ卷45題,Ⅲ卷26題);②弘揚傳統文化思想(Ⅰ卷24題,Ⅱ卷27題);③家國情懷(Ⅱ卷47題);④中共執政能力(Ⅰ卷30、31、46題,Ⅱ卷31題,Ⅲ卷30、31題)。正因為近年來高考對現實生活的貼近,使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更加關注時事新聞與歷史的聯系。但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時事新聞只是一個切入點。歷史教師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時事新聞進行歷史的思考,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社會現象,看待現實中的問題。因此,將時事新聞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感知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提高歷史思維品質,更好地適應新情境、新材料的高考歷史試題。
(三)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新聞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譬如,2021年2月19日,媒體對解放軍邊防部隊去年擊退外軍,保衛祖國邊疆的英雄事跡進行了集中報道。把這條時事新聞引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的講授,可幫助學生理解近代面對列強的屢次侵略,中國軍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抗擊入侵者的光輝篇章。使學生深切了解珍愛和平,維護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
二、時事新聞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運用中應遵循的原則
將時事新聞引入高中歷史教學是為了改進課堂效果,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教師進行更多地實踐和反思。不僅要思考如何恰當地篩選髙中歷史課堂教學可使用的時事新聞,同時也要探究時事新聞應怎樣用于高中歷史教學。
(一)適度使用,切忌喧賓奪主
課堂中使用的時事新聞材料容量要適當,尤其要防止喧賓奪主。引入課堂的時事新聞必須立足于教材中的歷史基礎知識,時事新聞只作為輔助材料。教師應掌握好課堂,學習的焦點應始終在教材,不能轉移到時事新聞上。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一課時,可以引用時事新聞——“無人自動消毒車、無人低速配送車、無人巡邏車、無人售賣車……在大量需要減少人與人近距離接觸的環境中,一支無人車大軍承擔了多面手的角色。2020年初,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推進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應用場景的增多,為無人駕駛特別是低速無人駕駛的爆發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老師可以借此導入新課:“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斷進步,從無人駕駛的出現是人類交通發展的重大突破。同學們回顧課本,想一想人類的交通工具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呈現什么樣的發展特征呢?”從而把時事新聞與所要講的內容聯系起來。若任由學生思維發散到:“什么是無人駕駛汽車?”“汽車無人駕駛怎么走?”等問題上,就偏離了課程要求,讓時事新聞反客為主了。
(二)指向教學目標,不可盲目使用
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時事新聞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時事新聞材料的選擇務必要立足于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符合教學目標,而不是盲目的引入。如上文提到的智能無人駕駛,引入《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一課時,不僅可以作為導入材料,還可以在教學中結合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有關史實,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交通工具的改進,已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恰當選材,充分準備
教師在整個教學流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實現時事新聞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更好運用。課前備課環節中,教師要篩選、整理適當的時事新聞,編輯為教學可用的材料。再對編輯過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到其與教材知識點的聯系。課堂教學中應依據教學的不同環節恰當地使用時政材料豐富歷史教學,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適時調整或補充。
三、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實踐發現,高中歷史教學中適當地使用時事新聞材料能夠達到改善歷史教學的效果,但在實踐操作中仍存在些許問題需進一步解決。
從學生角度來講,多數高中生認可引入時事新聞輔助歷史教學有益于豐富課堂,增加歷史知識的實用性。但因為目前高中課程緊,很多學生是住校生,了解時事新聞的主要途徑少,所以多數學生對時事新聞的了解比較滯后,這使得教師在使用時事新聞材料時學生難以理解。而且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對部分時事新聞特別是國際新聞難理解,也給時事新聞的引入帶來困難。這就要求教師選擇時事新聞材料時應了解學情,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接受能力。
從教師角度來講,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使用時事新聞只能點到為止,聯系到教材知識后便難以擴展,否則就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另外,將時事新聞引入歷史課堂易出現突發狀況,比如學生會更多地關注和探究時事新聞的內容,追問各種衍生問題,甚至會因為意見分歧產生爭論,這些都需要教師迅速反應,恰當應對,在教學中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掌握和組織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恰當運用時事新聞能夠延展教材的內容,提升高中生的歷史思維品質,還能夠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但這些益處一定是建立在對時事新聞材料適當的使用下才會產生的。每一個歷史課堂都需要教師進行充分準備,立足于教材,恰當選材進行備課,并遵循正確的原則進行教學。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進一步關注時事新聞和高考動態,積極總結,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讓時事新聞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淑君.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時政熱點[J].考試(教研版),2012(12).
[2]段本香.巧用時政熱點激活高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11).
[3]魏洪玉.時事新聞引入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4]錢明云.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淺談時事熱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8(6).
[5]孫夢涵.時事新聞轉化為高中歷史教學資源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王琳. (1985.11).女,云南昆明人,研究生,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級中學歷史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