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強 朱劍 季文華 袁致煥 劉麗霞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微塑料檢測方式,同時分析微塑料對生態 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并制定相應標準,為后期微塑料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微塑料;檢測;生態環境
微塑料指的是5mm以內的塑料碎片,相比大面積塑料,其可吸入在環境內。大量研究表明,在環境內廣泛分布微塑料,其在生物內,可產生較多不良健康效應,但是,目前對于其對人體影響缺少必要證據。
1 微塑料的檢測方法
直接觀察法
通過肉眼、顯微鏡提取微塑料,按照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可實現微塑料腐蝕程度、顆粒類型鑒定,這一方法不僅經濟,且十分簡單。但是,僅可檢測大尺寸的微塑料,無法實現材料類型的鑒定。除此之外,有研究認為,借助偏振光顯微鏡,可實現聚乙烯顆粒的有效鑒定。
1.2 SEM
SEM借助聚焦,能夠獲得較細的高能電子束、試樣掃描可激發物理信息,通過接收信息,可獲得>500 000倍顯示成像。通過分析清晰圖像,可看到顆粒表面結構,鑒別表面結構、腐蝕程度等。結合EDS,能夠對待測元素組成進行分析,可實現無機顆粒、微塑料的區分,但是高成本設備阻礙了其大面積應用。
FTIR
小尺寸微塑料很難直接觀察鑒定,需要借助氣壓方式。應用,FTIR可識別含碳聚合物,不同的化學鍵,產生的光譜不同,能夠將塑料、無機雜質與有機雜質區分開。對比標準圖譜與所得的微塑料樣品紅外圖譜,可獲得微塑料成分與含量,可檢測微塑料的腐蝕情況。這一方法不會損害樣品,檢測精準性較小,適用于小尺寸微塑料檢測。
1.4 RM
RM屬于一種非破壞檢測微塑料的方案,通過激光束照射所測樣品,不同的分子結構,其產生的散射光頻率不同,以此獲得獨特的光譜。這一方案可確定微塑料材料類型,且分辨率較高,可識別更小尺寸的微塑料。但是,這類方式對微塑料內的添加劑與燃料較為敏感,會對微塑料檢測形成影響。
1.5 色譜法
色譜法屬于光譜法的替代,借助不同物質在固定相、流動相之間的分配差異,可實現多類物質分離。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一般與質譜聯用(GC-MS)聯用,結合熱分解技術,能夠實現微塑料的有效檢測,這也被稱之為熱解析氣相色譜技術,屬于常用的檢測方法之一。
1.5.1 熱解析氣相色譜法
該方法誕生于2001年,檢測期間將樣品放置在惰性氣體內,加熱到一定溫度,可分解為小粉豬,借助GC-MS測定質荷比,可實現微塑料材料種類的判斷。這一監測方法應用,不需要添加有機物,且無機物雜質不會對結果產生干擾。但是,這類檢測方式會對樣品產生破壞,經過檢測微塑料被完全分解,無法開展其他的監測。
1.5.2 液相色譜法
這一方式是借助各類塑料之前的溶解度,選擇合適的溶劑,對不同聚合物進行溶解。但是這類方式在微塑料鑒定內的相關報道,需要深入探索。
1.5.3 核磁共振法
這一方法經濟、快速且有效,檢測流程簡單,與FTIR、RM 和熱解析氣相色譜法對比,這一方法應用優勢在于,不會受到待測微塑料儲存大小的影響,檢測需要放在氘代溶劑中進行。
2 微塑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聚合物單體、添加劑和吸附化學物對生物體的影響
塑料內包含有害單體、添加劑等,這類單體與添加劑能夠改善塑料的特性,比如:在塑料生產期間,雙酚A能夠合成聚碳酸酯塑料和環氧樹脂,其具備顯著的抗氧化與可塑性特點。有毒單體、污染物微塑料被生物攝入之后,化學物質會被釋放,對生物產生有害租用,影響人類健康。例如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會導致性發育異常,或者是出血缺陷;雙酚A會對內分泌系統產生干擾,影響機體生長發育。一項挪威海鳥研究認為,微塑料攝入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積蓄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其可能與微塑料吸附的化學物質含量引發。迄今為止,大量證據證明,微塑料可實現污染物的有效吸附,但是微塑料吸附物對生物體造成影響的相關報道并不多,該方向研究重要性顯著。
2.2 附著于微塑料的微生物對生物體健康的影響
微塑料不僅可實現有害物質以外的吸附,還可攜帶各類微生物。有研究認為,在東太平洋內收集的塑料碎片,檢測出了珊瑚病原體。在北大海洋收集的微塑料內,檢測出副溶血性的弧菌。在微生物傳播上,微塑料可提供適宜環境,可實現微生物保護,以抵抗外界的不利因素,如:溫度、紫外線等。基于此,借助微塑料的保護作用,分析其在環境內的遷移特性,微生物可實現遠距離傳播。
2.3 微塑料對生物體的影響方式
有研究認為,人類通過空氣途徑接觸到的合成纖維高于食用貽貝攝取合成纖維。人類吸入塑料主要是因微塑料內吸附著大量的有害化學物、致病菌與寄生蟲等,對機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高洪影,申河清等問卷調查顯示,3D打印機46名工人中57.0%受訪者每周工作時間超40h,工人接觸的打印材料包含聚乳酸、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和尼龍等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葉李嘉,吳南翔等隨訪26萬紡織廠女工,發現暴露合成纖維20年以上,為胃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
結束語
綜上所述,細信息技術加速了自動化檢測設備的發展,在環境微塑料分析內,微塑料識別與檢測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當前就微塑料對人類毒理學、流行病學研究缺乏,對人類健康風險評估、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還不夠深入,未來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為部門、機構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為環境保護提供指導,保證人們的生活安全、生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陳璇,章家恩,危暉.環境微塑料的遷移轉化及生態毒理學研究進展[J/OL].生態毒理學報:1-21.
[2]高洪影,申河清.環境樣品中塑料顆粒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OL].中國公共衛生:1-7.
[3]葉李嘉,吳南翔.微塑料的檢測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9,36(12):1161-116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