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蘊穎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初中社會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融入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針對初中社會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提出幾點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對相關文教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社會教學;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下面筆者對初中社會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展開了論述。
一、對社會學課程中的人文內容進行挖掘和提煉
初中社會課程主要包含科學和人文兩大部分,研究的范圍不僅包含有我們人類生存環境,還包含有我們人類的成長進程,覆蓋的范圍比較廣泛,而這些研究內容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根本文化保障,為培養人文素質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無數的古老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包含著優秀的人文素養內容。在這些優秀的人文素養中有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有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以及尊老愛幼的道德精神等,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屈的氣節操守,同時也有積極進取、奮斗不息的人生態度。我國的人文素養中主張自立自強,我們探索知識是用格物的方法來探索的,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這些都是優秀的人文素養,是需要學生進行學習的,所以老師在社會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分析,挖掘出里面包含的各種人文素養相關的內容,并對這些內容進行提煉,并對這些人文素養的內容進行拓展。尤其是對相關的歷史人物的評價,這時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在評價人物的時候會從客觀的、主觀的、心理的等各個方面進行著手,用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認識歷史人物對我國歷史正面和反面的作用,了解他們為歷史進步做出的貢獻,以及為人們生活和精神上帶來的貢獻,同時也可以從道義上來進行人物把握,如果人物評價中我們發現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之間存在抵觸,那么我們就需要用科學的、公平、公正的態度來認識,不能用片面的思想來判斷。
除了要保留我國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外,初中老師在開展社會課程教學時還應該積極的進行現代意識的教育,堅持人格獨立、解放思想、寬宏博愛的原則,構建新的人文精神,對于西方新進發展起來的人文精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積極的生命力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在變化莫測的社會大環境中能夠堅持初心、不斷積極進取,追求生命的價值。
在社會課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生平事跡,我們都可以從這些人身上學到很多的精神,不斷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例如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可以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懂得尊老愛幼的道德品質,老師在講這個故事時也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將書中的內容與生活中的場景聯系起來,實現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良好的人文氛圍
初中老師在進行社會課程教學時應該多多關注學生實際感受和需求,多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第一時間否定學生的想法,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發展和發散思維的環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感受到溫暖的人文關懷。初中社會學老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把個人情緒帶入到課堂中,而是要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的對學生進行教學,把樂觀的、積極地人生態度傳遞給學生,帶給學生慢慢的正能量,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愛護的。這里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僅僅是感情方面的還有禮貌方面道德方面的,這也是知識學習、學生研究發展的需求。社會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建立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這個環境中更好的展示出自己的積極主動性和創作性。在這里老師應該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而不是一貫用統一的方法來教育學生。老師在給學生自由空間的時候,不僅包含思想上的自由,還包含有情感上的自由和創新上的自由,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主張。社會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民主的關系,在這里老師和學生們可以進行人文的對話,進行精神與精神之間的、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溝通,不僅在課內,課外也是一樣,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大家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的。
例如老師在給學生講某一歷史人物時,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個看法是與書上的觀點是不同的,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討論,或者是讓學生自己查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而不是立刻制止學生的想法,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和言論自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從而也會對老師予以尊重,將老師當成朋友,增進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看學生有哪些需求和困難,給予學生充足的關懷,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重視學生的文化教育,更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社會課程是初中教學中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課程。將人文教育的內容融入社會課程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中教師應積極探索社會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關愛,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及其優化[J].職業技術教育,2014(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