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摘? ?要:《顏氏家訓》在道德教育時機、道德培育機制、道德教育途徑和道德教育內容等方面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理念。在當前教育背景下,結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倡導的“在繼承中創新”的原則,學校教育可以借鑒《顏氏家訓》的教育精髓,努力拓展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重視對學生進行早期價值引導。此外,還需在全社會全方位構建長效、立體的道德培育體系,并在德育內容中有效融入德性養成要素,助力青少年的道德成長。
關鍵詞:顏氏家訓;青少年道德建設;知行合一;道德體系
當前我國雖然處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文化制度建設卻相對滯后,加之隨著西方社會文化的涌入,致使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民的道德判斷和精神訴求,使得當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設出現瓶頸。“新時代需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公民,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也必須在繼承傳統中開拓、創新發展。”在此前提下,我們發現,《顏氏家訓》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道德教育的精髓,可為當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設帶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當代青少年道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道德是社會文化的重要方面。當前社會背景下,各種文化并存、交織、碰撞,構成了多元文化體系。“在當代中國,文化多元、價值多樣是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必然結果。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的道德準則、價值共識等受到挑戰。”
(一)價值觀念層面:不良價值觀念蔓延,沖擊青少年的道德價值判斷
隨著整個社會對經濟發展的導向和對物質文化的推崇,社會上的傳統價值判斷受到了挑戰,幾千年儒家文化一度推崇的“勤儉節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己欲達而達人”等的價值觀遭到沖擊,相反“一切向錢看”等的價值導向導致有些人將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作為道德準則。因此,這些觀念的蔓延既使我們曾經的主流社會價值觀遭到沖擊,也給當前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文化建設帶來重重阻礙。
(二)社會實踐層面:學校道德培育與社會道德實踐脫節
長期以來,一提到道德教育,人們習慣性地覺得這是面向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學校教育課題。然而,學校教育不是全能的,教育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需要面臨、解決的問題,如果僅試圖依靠學校教育解決當代青少年的德育問題只能是杯水車薪。因此,我們更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不能讓“拜金”“自私”等道德風氣在社會中蔓延。在當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設上,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要做到知與行相結合,從而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
(三)個體選擇層面:道德相對主義影響個體認同普世價值觀
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道德相對主義蔓延,有些人認為“與道德相關的準則、規范是相對的而非客觀的普遍標準。”因此,對后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理念的曲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設的難度。此外,道德相對主義在無形之中漠視普遍共通的價值標準的同時,還加速了個人主義等不良文化思潮的蔓延。然而,在人類文明發展與存續的過程中,人類價值的存在不關乎民族、膚色、地域、經濟發展等而為整個人類世界世代相傳,因而道德建設中絕對不能忽視人類社會普遍、共通的價值標準。
二、《顏氏家訓》中德育相關思想理念解析
《顏氏家訓》是作者顏之推將其一生的經歷、經驗、所思、所感系統總結整理而成的家訓篇章,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導意義。《顏氏家訓》全書共七卷20篇,其內容涉及語言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等方面,其中重點論述了道德教育方面。具體的道德教育思想理念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抓住關鍵期及早進行
《顏氏家訓》指出,兒童特質的發展是有關鍵期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因而我們要抓住兒童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進行引導。同時,越是年幼的兒童可塑性越強,就越應該抓住時機進行道德引導。此外,在對兒童進行道德引導的同時,還要重視周圍環境的影響力,要給可塑性極強的兒童盡可能地創造積極良性的成長環境,并做好對處境不利兒童的照顧和關愛工作,促進其良性發展而非誤入道德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要持續貫穿,不可一蹴而就
《顏氏家訓》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道德教育原則。一個人從年幼到年老,向學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和貫穿人生的態度。同時,由于兒童對于好與壞的領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而德育的發展也需要有持續的引導和教誨,需要有來自成年人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而非一蹴而就。
(三)借助家風家訓進行道德教育
《顏氏家訓》中主張要秉持家風家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愛中有“教”、慈中有“嚴”,“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可見,家庭主要成員教法得當對孩子是有深遠影響的。與此同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家風家訓古而有之。中華傳統家風家訓內容廣博, 主要是建立在傳統儒家文化基礎之上的“修齊治平”等方面,且對個人的成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重視“志向教育”和“情懷教育”
顏之推生逢亂世,不僅曾顛沛流離,也曾見聞和經歷過身邊許多人臨難失節的悲劇,并為此深感惋惜,所以他秉持積極的人生態度、高遠的人生志向和“家國情懷教育”,且特別強調子孫后代要做一個堂堂正正、有高尚節操之人。這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顏氏家訓》對當代青少年道德建設的啟示
行為規訓和德性養成是道德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因而在對當代青少年進行價值引領和道德教育時,不能片面重視行為規訓而忽視德性養成,以防加劇“偽道德”現象的出現以及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基于《顏氏家訓》中德育理念帶來的道德教育時機、道德培育機制、道德教育途徑和道德教育內容等幾個方面的啟示,我們在對當代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時,可以在借鑒傳統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抓住教育時機,并在兒童道德發展的關鍵期進行啟蒙和教育,以降低事后補救工作的低效;根據“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理念構建長效培育體系,因為道德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僅憑著“樹大自然直”的假想就能坐觀其成的,而是不斷培育和引領的結果;要結合當前發展大背景積極拓展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發揮傳統文化中家風家訓等精髓的育人途徑;要不斷融入德性養成要素、豐富道德教育的內容。
(一)抓住道德教育時機:青少年道德建設不能忽視人生發端期的價值引導
童年是人生的發端期,青少年的德性養成離不開人生早期的德育啟蒙和重要他人的價值引領。國內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近些年在集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基礎上也特別強調了兒童早期道德教育的決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后期眾多的道德失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在兒童早期缺失道德價值判斷方面的正確引導。同時,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面臨更多的風險因素,比如家庭教育難以同步,缺乏及時的教育引導等,而更容易受到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影響出現行為失范現象,這些也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兒童最早進入媒介視野和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在最新的研究中指出:“早期公共干預有助于發展弱勢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由此可見,道德教育不僅不可忽視對兒童早期的引領,更要重視對兒童的道德啟蒙和價值引導,同時對于家庭教育不足的弱勢兒童群體,國家和社會有必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以及加大對弱勢兒童德性養成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建立道德培育機制:全社會全方位構建長效、立體的道德培育體系
在顏之推看來,不論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教育要貫穿始終,《顏氏家訓》中這種“教育要貫穿始終”的觀點恰好契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身教育”發展理念。1965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時至今日,大家也普遍意識到學習不是僅限于在學校內完成的事情,而更應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活動。孔子言“學而不已,闔棺而止”,荀子言“學不可以已”。由此可見,道德教育不僅需要構建長效體系,而且需要在不同的學段教育中倡導“知行合一”,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共同構建協同育人的機制。
(三)探尋道德建設途徑:在借鑒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努力拓展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精華,其中,家風家訓曾是傳統社會重要的德育內容。家風家訓集中反映了一個家庭、家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員共同認可、接收并自覺遵循的道德觀念、價值追求、行為規范、精神向往等,家風家訓對于個人的成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家朱永新認為“中華民族是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傳統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相對封閉的求穩定、求隱忍、謹慎的畏懼冒險和創新的民族性格逐漸形成了農業社會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家風家訓作為傳統大家庭的教育在傳統社會里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家風家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它似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潤物無聲地塑造著家庭成員的人格養成,甚至能從長遠意義上影響人的情感、態度、思想、情趣乃至心靈,達成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并最終促成他們基本價值判斷的養成。同時,傳統家風家訓采取最貼近大眾生活的教化方式,注重親情的濡染和感化,在潤物無聲中提升個人道德文化自覺水準,進而構建自覺、自信、自為的道德文化與精神文化,建構起道德人格與精神信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而,我們有必要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對當代青少年群體進行道德熏陶。
(四)豐富道德建設內容:在德育內容中有效融入德性養成要素
道德只有內化成為真實的人格,才能具有持久的影響力和對行為的指導作用。學校教育要去除“知行相悖”的偽君子、培養“知行合一”的真君子就需要增強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德性養成就是增強公民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從德性養成的角度融入對青少年的愛國教育、擔當教育、良知教育、志向教育和情懷教育,以進一步豐富道德教育內容、增強德育效果。
顏之推在對其子孫的教育中特別強調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因而顏氏家族子孫多有作為。此外,有著“天下第二行書”美譽的顏真卿書法作品《祭侄文稿》中也鮮活地記錄了顏氏子孫的民族大義之舉,后人在體會《祭侄文稿》書法作品悲壯之美的同時,無不對顏氏家族子孫的家國情懷充滿欽佩和敬意。反觀我們今天的社會,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就曾經感慨“我們頂尖大學正在培養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分配不平衡導致的社會矛盾日漸突出的趨勢下,社會學家在調查的基礎上認為精英群體當中相當比例的人群在占有了大量的既得利益后,不愿意共擔社會責任。于是便有學者開始提醒社會:“權貴資本主義”或“官僚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的危險。“社會主要群體與社會經濟位置較高的精英群體之間在利益方面沒有實現互惠互利的局面,而是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現象。”
綜上,當代青少年作為社會發展的骨干與核心力量,其價值觀導向會影響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借助《顏氏家訓》中蘊含的德育思想,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同時,學校教育需要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培育本土道德文化根基,重塑青少年的道德理念,并在繼承傳統中創新發展以重構文化范式與道德體系。
參考文獻:
[1]吳潛濤.《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鮮明特征[J].倫理學研究,2020,(1).
[2]王曉艷. 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9).
[3]檀傳寶.公民道德建設如何迎接新時代——正確理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時代特征[J].人民教育,2020,(01).
[4]曲鐵華.中國教育名著導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5][美]詹姆斯·赫克曼,羅斯高.世界經驗對中國兒童早期發展的啟示——羅斯高與詹姆斯·赫克曼的問答錄[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03).
[6]秦延安.家風家訓的力量[N].西安日報,2018-08-25.
[7]申家字.傳統家風家訓對大學生道德文化自覺養成的作用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
[8]劉鐵芳.精致的利己主義癥候及其超越:當代教育向著公共生活的復歸[J].高等教育研究,2013,33(12).
[9]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10]吳忠民.社會公正何以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